2019-12-06 10:26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未知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人身險負債和資產錯配的確是很麻煩的事情。期限不匹配有利率風險,期限匹配有收益風險。”一家壽險公司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該人士面臨的困境也是目前人身險監管和人身險經營管理者的普遍煩惱。
利率下行大背景下,人身險資產和負債錯配問題成為行業熱點話題。從行業角度來看,根據最近公開信息,人身險負債久期為12.44年,資產久期為5.77年,久期缺口達到6.67年。證券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人身險公司主要采取了適度降低產品保證利率、增配固收資產等方式著手改善資產負債錯配問題。
人身險
資產負債久期存缺口
“人身險負債和資產錯配的確是很麻煩的事情。期限不匹配有利率風險,期限匹配有收益風險。”一家壽險公司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該人士面臨的困境也是目前人身險監管和人身險經營管理者的普遍煩惱。
中國銀保監會人身保險部副主任賈飆近日發表演講時指出,從行業角度來看,人身險負債久期為12.44年,資產久期為5.77年,錯配突出。他表示,由于利率長期走低,未來幾年,利差損風險仍然是重點關注的對象。
人身險行業之所以如此關心資產負債錯配風險,與保險企業經營模式有關。保險企業經營由“負債”和“投資”兩個輪子組成。負債端實現保費收入,投資端將保險資金投資出去以獲取投資收益。保險資金投資原則是確保資產能夠覆蓋負債成本,保證負債端到期給付需求。如果負債期限短而資產期限長,容易出現流動性風險。如果負債期限長而資產期限短會使再投資風險增加,一旦遭遇低利率環境易產生利差損風險。
我國人身險普遍存在負債期限長而資產期限短的問題。投資端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由于我國收益率較好的長期資產缺乏,如果強求負債和資產期限嚴格匹配,則收益難以實現匹配。例如,目前我國15年期國債收益率3.47%,而15年期保單成本一般超過4%,如果資金全部配置15年期國債,收益無法覆蓋成本會導致虧損。
此前,我國保險公司的一個普遍做法是收益上實現負債和資產匹配,在期限上實行負債和資產的適度錯配。目前中國壽險的投資收益尚能覆蓋保單成本,即實現了收益匹配。今年上半年,保險資金累計實現投資收益4715億元,年化財務投資收益率5.56%,比去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從歷史情況來看,2004年到2018年,年均財務投資收益率達到5.33%,基本保持穩定的水平。
但隨著利率下行,不少保險行業人士感受到保險再投資難度加大,如果不針對低利率預期未雨綢繆,期限不匹配將最終導致未來收益難以匹配。例如,有一家人身險公司的業務結構中90%是終身年金和終身壽險,平均期限為44年,而其投資端有20%的資產配置為信托,信托資產期限多為1-3年,導致錯配問題很突出。
盡量降低錯配缺口
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目前保險公司主要從兩方面著手改善資產負債錯配問題,一方面積極增配固收資產,以降低期限匹配缺口;二是從產品端降低定價利率,從源頭防范利率下行風險。
中國平安(行情84.67+0.71%,診股)(港股02318)首席投資執行官陳德賢今年8月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平安資產組合中超過7500億資產配置了超15年期債券。通過這樣的配置策略,平安的保險資產負債缺口大幅下降。幾年前平安的保險資產負債缺口是8.6年,2018年末已經降為5.9年。
“現在的辦法是一定程度上降低期限缺口,但沒有辦法做到嚴格匹配。”上述壽險公司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實現資產負債匹配的最根本辦法是股東以及公司管理層面真正關注到利率下行風險,從負債端就要做到良性競爭。否則負債、資產“兩張皮”,資產端以考核收益率為主,負債端還是以考核保費收入為主,很難真正聯動起來。
監管層面也已經采取措施,促使保險公司更加關注利差損風險和資產負債錯配風險。今年8月底,銀保監會發文將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上限由年復利4.02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調整為年復利3.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上個月及時叫停了責任準備金覆蓋率低于120%的保險公司銷售預定利率4.025%的終身年金產品。
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總精算師告訴記者,目前在產品策略上盡量采取平衡策略,不一味追高風險,同時盡量貼近當前客戶需求,設計的保險產品保證利率不那么高,但力求提高非保證利率,滿足客戶的合理預期。
多位保險機構經營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產品設計上已經拋棄了以往收益率至上的思路,未來利率持續下行的話,負債端肯定需要把收益率往下調,但在充分市場競爭環境下,當前仍需在維持一定市場規模和防范未來風險之間尋找好的平衡點。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