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8 09:02 | 來源:中國基金報 | 作者:項晶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中航基金日前發布公告,中航創新驅動股票型基金自2019年10月8日至11月8日進行公開發售,截至募集期滿,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募集失敗。
中國基金報記者項晶
近期,一則新基金募集失敗的公告,將中小型公募權益發展問題又拉回大眾的視野。接受中國基金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行業后來者權益投資業務很難有所突破,這主要跟公司品牌、投研實力、渠道支撐等因素息息相關。要想改善這一局面,還需多方面共同發力。
多只權益基金募集失敗
以中小型公募居多
中航基金日前發布公告,中航創新驅動股票型基金自2019年10月8日至11月8日進行公開發售,截至募集期滿,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募集失敗。值得關注的是,該基金也是中航基金公司今年發行的第一只基金。
據中國基金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有近15只基金募集失敗,其中包含2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和2只混合型基金。若把時間拉長看,2018年發行失敗的權益類基金更是多達10只。這些產品的管理人大多為中小型公募。
對此,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2018年以來,公募行業的渠道資源越來越向頭部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傾斜,各家銀行、券商渠道客觀上也將絕大多數資源投向大型公司,這一趨勢客觀上擠壓了缺乏產品、業績、渠道優勢的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間。
西部利得基金市場部總經理馬凌也告訴記者,中小型公募權益基金募集失敗跟公司品牌、投研業績以及渠道等方面因素有關。第一,公募權益基金對基金公司的投資研究團隊要求很高,中小公司往往權益投研團隊基礎相對薄弱,歷史業績不突出;第二,中小公募在代銷渠道建設和深度合作方面積累相對不足,渠道銷售難以支持權益基金的發行要求;第三,隨著投資人的投資理財意識不斷提升,對公募基金的配置越來越專業,更為注重公司的品牌、基金經理歷史業績、產品策略風格等。這也使得基金行業出現更為明顯的馬太效應,市場份額向頭部公司集中,小公司募集遇到很大困難。
權益業務發展停滯不前
多個痛點亟待突破
記者采訪了多位基金公司人士,他們認為缺乏過往業績支撐、公司品牌較弱、銷售渠道有限以及投研實力薄弱等,是諸多中小型公募權益投資發展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馬凌認為,中小型公募權益業務發展困難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權益投資能力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很大的投入,但見效卻需要較長的時間。能夠得到市場認可的投資研究團隊,需要時間檢驗。而這些資源的投入對于新公司來說往往都是困難的。其次,投資能力提升和對公司帶來規模增長之間又存在不確定性。大量資源的投入是否能夠在考核期內給公司帶來相應的回報,也是新基金公司要慎重考慮的。第三,隨著市場的逐步成熟,大型渠道和機構對合作基金公司的各種準入要求,也使得新基金公司的募集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上述業內資深人士認為,渠道影響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賺錢效應,公司一直在‘發產品-保成立-客戶流失’中循環,銷售機構出于自身利益,頻繁建議客戶贖回,導致規模始終無法上升。”
上海一家公募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從目前來看,行業內除了中庚、睿遠等旗下有明星基金經理的新公司發展勢頭不錯,其他后來者很少在權益業務上有所突破。“發展權益投資不單需要知名基金經理,也需要強大的投研團隊。此外,哪怕有了投研團隊支撐,但跟管理層理念是否契合、激勵機制是否到位等,也是影響公司權益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談及如何提高中小型公募權益投資能力,上述業內資深人士認為,一是要扎根產品,踏踏實實做出業績;二是發展公司權益投研團隊,加強投研人員梯隊建設;三是管理層支持,完善激勵等各方面機制;四是按規律辦事,做時間的朋友。
馬凌也表示,行業內權益產品做得好的后起之秀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如投資團隊領軍人基本都有很好的歷史業績和市場口碑;把權益投資能力作為公司戰略去發展,給予充分的支持;踏踏實實做產品,風格策略更多元化,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投資團隊。中小型公募或者一些新基金公司要想有所突破,這些經驗都值得認真借鑒。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