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8 06:56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肖超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證監會近日發布的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規中,創業板因有精簡發行條件的三項針對性修訂,成為最為受益的板塊。其中,新規中取消創業板公開發行證券最近一期末資產負債率高于45...
在證監會近日發布的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規中,創業板因有精簡發行條件的三項針對性修訂,成為最為受益的板塊。其中,新規中取消創業板公開發行證券最近一期末資產負債率高于45%的條件,取消創業板非公開發行股票連續2年盈利的條件,令投資者格外關注。
主營業務為垃圾焚燒的盛運環保(300090.SZ)曾經是創業板的明星企業。但后來由于經營問題及內部控制缺陷等原因,現已陷入重重危機,連續兩年凈利為負,截至2019年三季度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達103.89%。進入2019年以來,盛運環保已經發布14次公司股票存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
再融資新規發布后,有股民隨即在盛運環保的股吧中發帖呼吁,稱這是盛運環保最后的救命機會。
《華夏時報》記者在11月12日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盛運環保證券部,相關工作人員明確表示公司暫時沒有再融資方面的打算。對于原因,該人士表示并不清楚,只是接到了這樣的通知。
盛運環保方面的表態或與再融資條件有關。《華夏時報》記者查閱證監會再融資新規細則時發現,雖然此次新規對于企業資產負債率和盈利情況的限制松綁,但是對于12個月內上市公司不存在違規擔保及資金占用、上市公司實控人未被證監會行政處罰等硬性規定未做改變。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盛運環保仍然無法滿足再融資條件。
盛運環保11月8日收到了安徽證監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及市場禁入決定書,公司及時任董監高共16人被予以警告處分,實際控制人、時任董事長開曉勝被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轉型垃圾焚燒風光一時
盛運環保的前身為桐城市輸送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于2010年6月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
上市之初,盛運環保的主營業務收入主要由輸送機械產品和尾氣凈化處理等環保設備貢獻。但在2014年12月,盛運環保發布公告表示,由于輸送機械業務的毛利率下滑無法扭轉,公司決定將其業務和資產完全剝離,專注于環保產業的發展。
2015年,已經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作為主營業務的盛運環保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當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16.4億元,同比增長35.55%;歸母凈利潤7.4億元,同比增長216.28%。而這7.4億元的凈利潤,也比盛運環保自上市后5年的凈利潤之和還多出1億元。
盛運環保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主要采取BOT模式,即政府授予企業特定范圍、一定期限的獨占特許經營權,許可其投資、建設、運營城市生活垃圾發電項目,并獲得垃圾處置費及發電收入。在特許經營權期限到期時,項目資產將無償移交給政府。
遠東資信研究部研究員王博曾撰文指出,BOT模式具有先期投資大、回收期長的特點(一般為6-12年)。在BOT模式下,參與者一般需自籌項目資本金比例不低于30%,且在建設期內(一般為2年)基本無現金流入,待項目建設完畢進入運營期后,參與者開始獲得運營收入和現金流入,運營期一般為20年-30年。
因此,對于參與者來說,BOT項目會給公司的現金流帶來較大壓力。2015年如此靚麗業績的盛運環保,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5億元,同比下滑-230%的數字也能側面印證這一點。
資金承壓之下,盛運環保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對外融資。Wind數據顯示,從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盛運環保通過發行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定向增發等方式,共進行了11筆融資,募資凈額超過49億元。
資金危機全面爆發
2017年是盛運環保資金危機開始爆發的一年。
年報顯示,盛運環保在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13.6億元,同比減少13.65%;歸母凈利潤為虧損13.2億元,同比減少1207.14%。這也是盛運環保自上市以來的第一次虧損。
此外,這份財務報告還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內部控制也被查出存在多起違規對外擔保、對外提供財務資助、關聯交易未履行審議決策程序和存在重大會計差錯等重大缺陷。
到2018年,由于關聯方財務資助以及對外違規擔保問題一直未能解決,盛運環保債務危機徹底爆發,不僅流動資金緊缺,也被債權人紛紛提起訴訟并采取保全、強制執行等措施,公司的日常經營受到影響。年報顯示,盛運環保在2018年凈利潤巨虧31億元。
也有盛運環保高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公司存在在發展過程中盲目追求項目數量和市場布局,導致部分投產項目無法達到預期、資金大量沉淀等問題。
截至2019年10月底,盛運環保共存在超過21億元的違規擔保尚未被解除,被關聯方及其他非關聯方占用的近37億元資金也遲遲不見清償。
同時,盛運環保117個銀行賬戶被凍結,逾期債務超過46億元。而在此時,盛運環保的市值已經跌至不足20億元。
上述處罰決定書的下達也寓意著投資者索賠的正式啟動。上海漢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宋一欣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已經收到十余份與盛運環保相關的索賠申請,但目前仍處于前期的資料整理階段,尚未與上市公司方面進行接觸。
退市風險下如何拯救
重重危機之下,2019年1月,因無力償還貨款,盛運環保被債權人之一向法院申請進行重整。2月,當地政府成立盛運環保司法重整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并進駐公司,協助盛運環保清欠解保。
6月,盛運環保發布公告稱,本著先生存后發展的原則,公司擬終止對2017年1月至11月間披露的五個PPP項目的投資合作。而據媒體統計,這批PPP項目的涉及投資金額超過百億元。
10月,為了盡快推進項目復工建設,盛運環保表示擬通過先將部分在建工程轉讓給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并由其繼續投資建設,待公司情況好轉后再根據協議約定回購的方式開展合作。
公告顯示,這部分在建工程的交易對價約為2.23億元,而交易所得款項將用于償還拖欠的員工薪酬及社會保險費用、項目工程建設費用及已設置擔保的債務,減輕項目公司負擔。
盛運環保在10月底發布的2019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收4.3億元,同比下降26.14%;凈利潤為虧損5.5億元,同比下降163.43%。而由于盛運環保此前已連續兩年虧損,仍然面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11月1日,因相關債權債務糾紛,盛運環保實控人開曉勝持有的占公司總股本3.5374%的股份被司法拍賣。這部分股份此前已被質押給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最終又被太平洋證券以高于起拍價、低于市場價的報價競買成功。
《華夏時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太平洋證券咨詢競拍事宜,相關人士表示,參與拍賣是為了回籠資金、避免損失,公司本身對于盛運環保的業務與經營方面沒有參與意向。
對于盛運環保的重整事宜,上述公司證券部相關人員表示,據他所知目前已經有新的進展,但公司證券部還沒有接到正式文件,如有最新消息也會及時公告。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