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 03:53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未知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調研內容看,證券公司等機構最關注的是企業在行業內的優勢、發展戰略和未來發展遠景、業績增長原因及動力等。
數據顯示,截至10月27日,已有1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接受機構調研,調研的證券公司數量超過92家次。企業優勢、發展戰略以及業績增長原因是證券公司調研最為關注的話題。
券商調研近百家次
數據顯示,截至10月27日,已有1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接受了包括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私募在內的機構調研46次,證券公司參與調研92家次。瀾起科技、杭可科技是年內被調研次數最多的科創板上市公司,瀾起科技被調研7次,共有13家證券公司參與,杭可科技被調研7次,共有18家證券公司參與。
從調研內容看,證券公司等機構最關注的是企業在行業內的優勢、發展戰略和未來發展遠景、業績增長原因及動力等。以杭可科技為例,9月4日共有36家機構以現場會議形式對公司進行調研,當被問及未來三年的發展目標時,公司表示將通過持續不斷的研發創新,提升公司在細分行業的市場地位和影響力,并對公司內存接口芯片業務領域、數據中心業務領域、人工智能芯片領域未來發展目標進行了詳細闡述。
年內,容百科技被調研6次,參與證券公司合計4家;天準科技被調研5次,參與證券公司合計3家;華興源創、心脈醫療均被調研4次,參與證券公司分別有3家、11家;福光股份、交控科技、沃爾德、安集科技均被調研2次,參與證券公司分別有2家、12家、6家、2家;中國通號、瀚川智能、睿創微納、南微醫學、航天宏圖均被調研1次,參與證券公司分別有5家、6家、4家、2家、1家。
從證券公司來看,年內調研科創板公司數量較多的證券公司包括中信證券、興業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證券、廣發證券等。以中信證券為例,僅8月30日至9月18日期間,中信證券便密集調研了安集科技、中國通號、瀾起科技、杭可科技、容百科技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調研內容包括公司所屬市場競爭情況、公司核心產品及業務條線的新進展、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等。
投研深度仍待加強
除卻調研之外,撰寫研報也成為證券公司研究科創板企業的重要行為。數據顯示,截至10月27日,證券公司累計發布的涉及科創板研報超過3400份,其中策略研究報告916份,行業研究883份。從公司研究情況看,包括中微公司、瀾起科技、西部超導、南微醫學、華興源創等在內的26家科創板上市企業被證券公司研報推薦。
中微公司受證券公司推薦次數較多,截至目前已有24家證券公司發布26篇研報推薦。瀾起科技被22家證券公司發布25篇研報推薦,南微醫學被21家證券公司發布22篇研報推薦,華興源創被20家證券公司發布22篇研報推薦。
從研報內容看,不同證券公司研報格式、側重點均不盡相同,但多數證券公司都未給出相應評級,明確給出目標價的更少,且多數內容均為科創板上市公司招股說明書內容。一些證券公司明確指出,考慮到被研究公司當前估值水平較高,暫不評級,僅表示“建議關注”。從內容來看,券商針對科創板的深度研究報告數量較詢價報告、行業系列報告相比數量稀少,風險提示部分內容明顯有待加強。
中郵證券首席分析師程毅敏認為,從表觀上看,科創板呈現出的研究后勁不足,既和券商利益驅動模式相關,也是估值體系創新轉型、風險定價能力不足的體現。一方面,A股市場整體仍是多頭驅動,缺乏看空做空盈利模式;另一方面,科創板估值方法不同于市盈率、市凈率為核心的相對估值體系,而預期盈利高度不確定性也使得一些模型參數較難確定,兩者或為券商科創板研究短期后勁不足的部分原因。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