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5 11:09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周 乾 | [科技]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明初蕭洵《元故宮遺錄》記載:“臺東百步有觀星臺,臺旁有雪柳萬株,甚雅。臺西為內浴室,有小殿在前。由浴室西出內城,臨海子”。
紫禁城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其建筑特色具有濃厚的東方韻味。然而在紫禁城的西部有一座奇特的建筑,其材料非木材,而是純磚砌結構;其造型非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筑樣式,而是具有濃厚的阿拉伯風情。這座建筑的名稱為浴德堂,它位于武英殿的西北角,是紫禁城中極為少見的元代建筑。
明初蕭洵《元故宮遺錄》記載:“臺東百步有觀星臺,臺旁有雪柳萬株,甚雅。臺西為內浴室,有小殿在前。由浴室西出內城,臨海子”。書中描述的浴室即為浴德堂。浴德堂在明代為帝王齋戒沐浴的地方。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潔身心,以示虔誠。
那么,為什么在紫禁城中,怎么會有一座元代的阿拉伯建筑呢?其原因在于,中統元年(1260年)和至元四年(1267年),波斯建筑師亦黑迭兒丁參與元大都(元代的北京)的規劃設計,他靈活運用中國古代建筑成就吸收喇嘛教、伊斯蘭教和蒙古族建筑風格主持修筑大都宮殿,波斯人的建筑理念進而傳入中國內地。亦黑迭兒丁對元大都宮殿的規劃和布局,主要參考了蒙古汗國首府哈拉和林城,并在其中設計了一座阿拉伯風格的浴室,即浴德堂。明永樂皇帝朱棣在元大都舊址上肇建紫禁城,并拆除了大量的元代建筑,而浴德堂則幸運的保留下來了。
美國作家菲利普·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描述了公元十世紀巴格達澡堂的特點:“環繞著一個居中的大廳,大廳上面,罩著一個圓屋頂,屋頂周圍鑲著許多圓形的小玻璃窗,讓光線透進來”。而浴德堂的造型,與書中的描述是高度相似。浴室平面為正方形,邊長為4米,方磚墁地。地面四邊磚砌發券形成3.1米高的拱形墻面,墻面貼有瓷磚。在四面墻之間砌筑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穹頂高1.7米,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整座建筑沒有采用一根木料,也沒有使用一根梁,因而又被稱為“無梁殿”。浴室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穹頂上方為突出屋面的圓形玻璃屋頂,屋頂高約1米。
為滿足皇帝的沐浴需求,浴德堂有著多個科學的保障設施。
供水方面,浴室的水源來自于武英殿院墻外西北側的水井。該水井口離地面高約2米,上方建造有方亭。井口直徑約為0.2米,旁邊有方形石槽與之相連,石槽另一端接長條狀石槽溝,呈下降坡度向燒水灶房延伸。石槽溝穿過武英殿院墻,然后沿著燒水灶房的北墻鋪設,再拐了個彎,穿過燒水灶房的北墻,直接引入灶房內的銅鍋。銅鍋口離地面高約1米,下設有爐灶,可將水加熱至合適的溫度,而后通過人工舀水的方式,將熱水舀入燒水灶房南墻的石槽口內,而銅鍋與南墻的石槽口相距不過1尺。因而該石槽口底部有小孔,小孔內嵌入了一銅管。由于浴室的北墻與燒水灶房南墻為同一面墻,因而銅管的出口就在浴室內的墻上。這樣一來,熱水就進入了浴德堂的浴室內,供皇帝淋浴。上述供水系統利用井口與鍋爐的高度差,使得井水被汲出后,自動由室外進入室內;同時,水又通過巧妙方式進行了加熱,滿足了帝王的洗浴需求。整個供水系統簡單而又科學。
采光方面,浴室內的采光主要源于浴室屋頂正中的玻璃天窗和玻璃屋頂,其平面投影的形狀為圓形,直徑0.6米。陽光通過玻璃屋頂投射入浴室內,并向四周發散,可獲得較為充足的光線。這種頂部采光的方式既有利于避免墻壁開窗可能造成的隱私受窺,還有利于營造一種虔誠肅靜的氣氛。此外,浴室四周是白色的琉璃瓷磚,有利于光線的反射,增加浴室內的亮度。需要說明的是,與明清宮殿多用黃色琉璃瓦不同,元代宮殿的興建多用白色琉璃瓦,如《元史·百官志》載有:“大都四窯廠領匠夫三百余戶,營造素白琉璃瓦。”
作為紫禁城內唯一的一座阿拉伯風情浴室,浴德堂不僅是我國古代“一帶一路”建設見證,其科學有效的供水、采光和恒溫措施還能體現我國古代工匠的勤勞和智慧。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