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10:11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邢萌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018年,信托公司加快提升風險管理的專業化、精細化水平,認真組織自查,并主動配合監管檢查,借助金融科技完善風險應急處置機制,提高風險管理和處置能力,保障了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
中國信托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
9月26日,由中國信托業協會組織編制的《中國信托業社會責任報告(2018-2019)》(以下簡稱“《報告》”)發布。信托業深化轉型發展的“成績單”亮相。
信托業去年投資實體經濟的“分值”如何?記者從《報告》中得知,2018年年末,信托業直接投入實體經濟領域的信托規模為13.72萬億元,占資金信托總規模的72.42%,基本覆蓋了實體經濟的各個行業。
中國信托業協會會長、中航信托黨委書記、董事長姚江濤表示,“信托業堅持‘脫虛向實’的發展路徑,積極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持續優化實體經濟服務方式,為戰略新型產業、三農發展、小微企業、民營經濟提供個性化、高質量的金融整合服務。”
響應監管號召
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服務實體經濟是信托業發展的根本宗旨,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報告》顯示,2018年資金信托余額為18.95萬億元,同比下降13.51%。多數信托公司緊盯實體經濟領域,不斷聚焦發力,在五大領域的配置分別是:工商信托占比為29.90%,比2017年的27.84%占比上升了2個百分點,體現了信托業堅定服務實體經濟的實際表現;其后依次是金融機構占比為15.99%、基礎產業占比為14.59%、房地產業占比為14.18%、證券市場占比為11.59%。
中國信托業協會表示,2018年,信托業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戰略轉型步伐,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努力提升投研能力,通過發揮多層次、多領域、多渠道資源配置的優勢,持續優化實體經濟服務方式,不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8年是信托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年,同時也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一年。2018年4月份,“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提出了嚴控風險的底線思維,就是要減少存量風險、嚴防增量風險。
《報告》指出,2018年,信托公司加快提升風險管理的專業化、精細化水平,認真組織自查,并主動配合監管檢查,借助金融科技完善風險應急處置機制,提高風險管理和處置能力,保障了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本年度,信托業制定、修改風險處置相關文件587份,開展風險管理培訓600余次,有效化解風險事件153次。”
去年全行業
備案87單慈善信托
經過近三年的發展,慈善信托作為一種新的慈善方式,正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和機構所認知。作為慈善信托的專業受托人,信托公司是慈善信托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中國信托業協會表示,信托公司不僅作為慈善信托的專業受托人,積極吸納各方社會資金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有效促進慈善事業發展,同時還充分發動員工、股東及關聯企業的力量,通過出資設立慈善信托、公益捐贈、組織志愿活動等方式,多層次、多維度地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據了解,2018年,慈善信托備案數達87單,委托資金及財產規模達11.28億元。
隨著信托行業設立慈善信托數量的增加,慈善目的也越來越多樣化。《報告》指出,在87單慈善信托中,信托資金的運用方向涉及助困、助殘、促進鄉村或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保護傳統文化和遺產、支持文化科技及藝術發展等多個領域,這表明慈善信托在公益慈善事業中發揮的作用更為廣泛,影響面進一步擴大。
另外,2018年,信托公司通過以自有資金出資參與設立慈善信托或是慈善捐贈的方式投身于扶貧助困、環境保護、關愛弱勢群體、發展教育等各類公益慈善活動之中,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據悉,2018年,信托公司總計向公益慈善事業捐贈資金超4000萬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