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 09:50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李云鵬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年與中國兩項遺產同時列入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還有來自伊朗、意大利、日本、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和美國的15個項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量已達91項,遍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15個國家。
灌溉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優秀的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9月4日,正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0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公布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國的“內蒙古河套灌區”“江西撫州千金陂”名列其中。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19項。
河套灌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其引黃灌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河套灌區現狀灌溉面積達1020萬畝,是中國最大的灌區之一,也是蒙古高原最重要的糧食產區和生態屏障。千金陂位于江西省撫州市撫河干流上的岔河分流處,全長1.1千米。千金陂始建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現狀灌溉面積2.2萬畝。它的建成既保障了中洲圍的灌溉引水,同時對撫河防洪、撫州城市水環境修復、水運保障發揮重要作用,是贛撫平原灌溉農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今年與中國兩項遺產同時列入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還有來自伊朗、意大利、日本、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和美國的15個項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量已達91項,遍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15個國家。
中國的灌溉工程眾多
中國的灌溉工程眾多,伴隨和支撐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特有的自然氣候條件,使灌溉成為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歷史上產生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區域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許多至今仍在發揮功能。
灌溉工程遺產也是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保護灌溉工程遺產體系、挖掘傳承區域的特色水利歷史文化,都將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環節。
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申報與可持續保護利用為契機,深入挖掘并向世界展現中國灌溉歷史文化,研究總結其科學技術、文化價值及管理經驗,對助推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鏈接
國際灌排委員會
國際灌排委員會(ICID)成立于1950年,是以國際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應用推廣為宗旨的專業類國際組織,成員包括78個國家和地區委員會,覆蓋了全球90%以上的灌溉面積。 本次會議同期舉辦第三屆世界灌溉論壇。
人類歷史上延續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產,都是生態水利工程的經典范例。
千金陂-中洲圍
建成年代: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地理位置:千金陂-中洲圍灌溉工程位于江西省撫州市、長江流域鄱陽湖的支流撫河上。
工程型式:灌溉工程體系包括堰壩、渠道、閘涵、陂塘等多種型式。
工程體系及遺產構成:千金陂-中洲圍灌溉工程體系主要由千金陂、中洲圍灌排工程體系兩大部分組成,中洲圍灌排工程體系包括圍堤及涵竇工程、圍內灌排渠系及控制工程、調蓄湖塘等組成。
“中洲”為撫河和干港所環抱,是千金陂和中洲圍保護和引水灌溉的主要區域。現存千金陂砌石結構系17世紀20年代最后一次大修時改建。
現狀工程高 6-7m,頂寬9-12m,陂體為干砌條石結構,仍然發揮著控導撫河河勢的功能。
內蒙古河套灌區
建成年代:漢代(公元前2世紀)
地理位置:內蒙古河套灌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陰山以南、黃河以北,河套沖積平原。
工程型式:河套灌區申報主體為引黃灌溉渠系。
工程體系及遺產構成:河套灌區以三盛公引水樞紐從黃河自流引水,由總干渠、13條干渠及各級渠道輸配供水至田間地頭及湖泊海子、總排干溝、12條干溝及各級排溝排水,通過紅圪卜揚水站進入烏梁素海排水承泄區,后經過總排干出口段退入黃河,是完整配套的一首制灌排體系。灌區共有各類灌排建筑物18.35萬座,灌溉面積1020萬畝。灌區灌溉工程遺產,以13條歷史灌溉渠系為核心,包括1949年以前的灌排工程體系,以及廢棄灌排工程設施遺存、遺跡、遺址和見證或承載河套灌區歷史和遺產價值的非工程遺產,如碑刻、文獻、龍王廟等水神崇拜設施、管理建筑設施等。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