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0 11:47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未知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七部參展影片,從時間上貫穿了1949年-2019年,每十年一部經典作品;從形式風格上來講,是由黑白片到彩色片,從膠片電影到數字電影。七部作品宛如一首龐大的蒙太奇史詩,用獨特的影像表達,記錄了這七十年來新中國一步步的發展變遷。
8月16日至31日,首都之星藝術影廳聯盟將圍繞“我和我的祖國”,開展“首藝聯·經典再現—七十年光影記憶”主題展映,在18家加盟影院中為觀眾帶來7部經典老電影:《我們倆》、《龍須溝》《小兵張嘎》《瞧這一家子》《夕照街》《甲方乙方》《中國合伙人》七部風格鮮明、具有強烈時代意味與藝術價值的影片。
本次展映,旨在通過七部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的優秀電影作品,展現70年來全國人民勇于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以多彩的電影光影記錄并見證新中國的發展變遷,歌頌新時代新征程。
七部參展影片,從時間上貫穿了1949年-2019年,每十年一部經典作品;從形式風格上來講,是由黑白片到彩色片,從膠片電影到數字電影。七部作品宛如一首龐大的蒙太奇史詩,用獨特的影像表達,記錄了這七十年來新中國一步步的發展變遷。
本次的參展電影,通過不同角度聚焦不同環境的民眾生活,從而反映不同的時代風貌。
比如拍攝于1952年的《龍須溝》,是眾所周知的經典。本片改編自老舍的同名話劇,通過天橋一條臭水溝及周邊底層居民的生活變化,反映了解放前后老百姓生活處境的巨大飛躍。
《小兵張嘎》同樣是膾炙人口的抗日電影,影片不僅文本豐滿,同時也有著跨時代的表現手法,是曾經影響了一代人的銀幕經典。
《瞧這一家子》和《夕照街》用喜劇的手法與扎實的敘事,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人民如火如荼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非常具有時代感,適合年輕影迷帶著父母一同觀看。
《我們倆》則是當年頗受好評的藝術佳作,描述了二十世紀末,中國北京古老破敗的四合院孤老和外地在京租房女大學生,從起初的互相難忍到最終彼此珍視的一段歷程,揭示了年輕一代自顧自離去,而老人所有愿望成空,終被社會環境拋棄的悲慘狀況。這部由馬儷文在2005年根據自身親歷自編自導的第二部作品《我們倆》,獲得第十八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第二十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獎;第二十四屆伊朗曙光旬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水晶鳳凰獎;第十三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新人獎、評委會大獎;五十六屆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獎可謂再創佳績。
而《中國合伙人》也通過電影獨有的形式,融合了幾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將三位主人公的創業故事生動地展現了出來。
在七部參展影片中,我們能看到如春雷序曲的改革開放初期,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是如何激發人民更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解放思想的;我們能看到英雄先烈,不分年齡不分性別,是如何為了新中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我們能看到舊社會的壓迫與苦難,從而反襯出新中國的幸福與美好;我們還能看到21世紀之后,年輕一輩與老一輩在優渥的生活中,是如何珍惜當下,展望未來的。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