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3 03:45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李雪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我國民間藝術中集美術、音樂、戲曲表演等于一身的戲劇形式。藝人除了要一人控制影人的動作,還要兼顧配樂、旁白、唱腔等,難度極大。
2017年,“龍在天”的演員在路聯達家學皮影唱腔。
6月25日,北京西派皮影老藝術家路聯達先生從藝70年收徒典禮在北京湖廣會館舉行。現場,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以下簡稱“龍在天”)的36名弟子行拜師大禮,許下“矢志不渝傳承北京西派皮影藝術”的諾言。“這是我第一次收徒弟,皮影藝術后繼有人,我更加感到生命不息,傳承不止。”路聯達說。
這件事也成了轟動全國皮影界的大事,很多皮影老藝人從各地趕來,賀信從澳門、廣東、浙江、甘肅等地紛紛“飛”到北京。典禮上,不少老藝術家主動上臺發言,一來為同行高興,二來也呼吁政府持續關注皮影藝術的傳承,號召全國皮影藝人團結起來,把這一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藝術發揚光大。
生命不息,傳承不止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我國民間藝術中集美術、音樂、戲曲表演等于一身的戲劇形式。藝人除了要一人控制影人的動作,還要兼顧配樂、旁白、唱腔等,難度極大。由于皮影戲在我國流傳廣泛,不同地區皮影戲的唱腔都吸收了地方戲曲與曲藝、民間小調的精華,形成了異彩紛呈的流派。其中北京地區皮影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京腔京韻,不少皮影人的頭茬(即皮影戲演出所用影人的頭部)都有京劇臉譜的痕跡。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自看到藝人在幕幔上演繹出金戈鐵馬的戰事、出神入化的鬼怪故事,少年時期的路聯達便對那幕幔后的真相產生了好奇。
從十幾歲跟隨北京知名皮影劇社“德順班”的路景達師傅學皮影,到成為劇團的骨干、出國演出、頻頻獲獎,路聯達跟皮影打了一輩子交道,親歷并見證了新中國皮影藝術70年的發展。1998年退休后,他仍堅持皮影設計、雕刻、編導、演出、傳藝等,用一生詮釋著對這門藝術的鐘愛。
當天,路聯達與弟子合作演出了傳統皮影戲《白蛇傳》,該劇目此前已有40多年沒有演出。“時間不等人,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皮影戲,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皮影藝人們悉心守望、代代傳承。” 路聯達說。
艱難而卓越的傳承之路
從2006年在北京前門大街開設皮影藝術博物館,到在圓明園南門打造中華皮影文化城,再到如今立足海淀區上莊鎮,建立中國京西皮影非遺園,十幾年來,為了傳承皮影藝術,“龍在天”走了不少彎路、邁過不少坎兒,終于建立起一支穩定的皮影演出隊伍。
“皮影藝術博物館開業不久,來博物館的游客越來越少,老藝人因為失落紛紛回了老家,年輕人大多半途而廢,兩年后我們連房租都拿不出來了。”回憶起這段窘境,“龍在天”負責人王熙至今耿耿于懷。無奈,2009年,她帶著演員撤離前門到了圓明園重新來過。在那里,王熙開始和袖珍人演員合作演出,加上政府、媒體的關注,事業逐漸有了起色。“師傅就是被我們的堅持感動,這時候答應來教我們。”王熙說。
彼時,70多歲的路聯達住在北京城南的豐臺區,每天坐地鐵近2個小時到圓明園教皮影。2017年,“龍在天”在海淀上莊鎮建立了京西皮影非遺園,路更遠了。考慮到老人身體,王熙決定帶演員到師傅家上課:早上6點就出門,接上演員到豐臺師傅家,單程就要3個小時。路聯達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并說動知名琴師劉大風來家里給演員上課,一直堅持至今。《哪吒鬧海》《豬八戒背媳婦》《樊梨花賠情》《白蛇傳》《盜仙草》……一出出經典皮影戲從路聯達腦中的記憶變成了幕幔上活靈活現的形象。10年間,路聯達指導、教授的“龍在天”皮影演員超過200人,如今他們分散在全國各地傳習皮影技藝,可謂桃李滿天下。
“從對皮影戲一無所知到會表演、雕刻、唱腔,我們的努力終于有了回報。依靠皮影演出,我們這個袖珍人群體不僅生活得到了保障,同時也意識到了肩上傳承的責任。” 袖珍人演員李炟橙說。
人會老,但藝術沒有終結
“老爺子現在很著急,就怕一身的技藝來不及傳下去。”王熙說,拜師后第二天,師傅就給她打電話,問《打口袋》這部戲的道具做好了沒有,馬上就想開始傳戲。這部皮影戲是北京地區獨有的劇目,最后一次演出是在上世紀中期。
目前,全國不少流派的皮影藝術傳承都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人才培養迫在眉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昌黎皮影戲國家級傳承人、被譽為“小箭桿王”的張向東老人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最近兩年,張向東一直往返于北京、河北,一邊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皮影大專班的學生授課,一邊在家鄉開展演出傳承工作。“北戲是北京第一所招收皮影專業的職業藝術院校,2017年的首次招生并不理想,報考人數不足加之學生流失,目前只有6名學生。”張向東說,目前來看,全國皮影的分布依然非常廣泛,且民間的皮影班社很多,但大多處于瀕危狀態,觀眾越來越少,在農村演出時觀眾主要是老年人。體制內的皮影院團情況更堪憂。
2011年,中國皮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文化部門在皮影藝術的傳承、傳播、發展上開展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可跟很多古老的藝術一樣,皮影如何在新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吸引人們的目光仍然沒有清晰的答案。學老戲、排新戲、進校園、編教材、搞直播……“龍在天”在努力嘗試各種可能。
“蠟燭快燃到頭了,但還有一段,在這段時間里,我要努力給后人留下東西。人會老,但藝術沒有終結,得傳承。”這不僅是路聯達的心愿,也是所有皮影藝人的企盼。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