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7 11:14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二季度以來,樓市調控措施升級。一二線城市普遍創新供地模式,“限地價、競配建”常態化,地價和房價聯動調控機制基本建立。
由此,地價上漲拉動房價上漲,倒逼調控松綁的現象未來不會再出現。近期,調控轉向融資端,監管部門發文,加強監控銀行和非銀金融違規給地產企業融資。7月以來,監管部門對地產信托進行“窗口指導”,暫停新增項目募集和投放等。
同時,下半年以來,有關部門對轄區內的信托公司強化“窗口指導”。根據部分區域披露的信息,下半年信托公司地產業務“能與不能”的正負面清單一目了然:股權收益權、特定資產收益權,或安排對賭的方式等為房企提供拿地前端融資等模式都被叫停,能做的只有符合“432”(項目四證齊全、30%資本金和二級資質)要求的貸款類、真股權投資;行業投向方面,保障性住房、產業孵化、城市更新或舊城改造、剛需類住房等項目被大力鼓勵。由此可見,信托開始全面回歸實體經濟。
事實上,據統計,房地產開發商資金來源中,包含信托類融資的房企自籌資金,占比不到30%,信托類融資占比只有10%左右。為何此次融資端調控如此寒氣逼人?筆者認為,主要在于資金違規進入樓市,且又從信托撕開一道口子。
據克爾瑞數據,2019年上半年典型房企融資總額為7169.2億元,同比下降3.6%。但截至2019年5月末,房地產信托資產余額同比增長15.15%。據用益信托數據,2018年6月-2019年6月,房地產信托的月度成立規模連續13個月排名集合信托首位。上半年地產信托募集資金占信托市場資金增量的40%。5月份,地產信托占比只增不減,當月金融、工業企業、基礎產業信托募資都在下降,唯獨地產信托募資在增長。5月和6月,地產信托募資占比分別達到42.4%和44.4%,位居首位。
去杠桿轉向穩杠桿,續作項目的信托融資開閘以后,市場認為信托繁榮的“窗口期”出現。因此,期望能抓住短暫的“窗口期”機會,在“關窗”之前搶先機、早投放,這與監管部門的初衷背道而馳,這也是觸發監管層出重拳,祭出窗口指導的主要原因。銀行方面的情況也類似,2018年信托新增規模下降21.9%,資金回表給銀行帶來機會。數據顯示,2018年33家上市銀行對公項下房地產貸款余額達到5.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6.2%,增速高于2017年。
大型銀行房貸占比和余額雙增,中小銀行更是全面發力房貸,新增房貸增速基本在30%以上,有的甚至增長100%。今年4-6月份,房貸占新增貸款的比重在45%左右,遠高過2017-2018年40%以下的規模控制要求。一季度熱點城市樓市“小陽春”,開發商繼續“高周轉”,開發投資、新開工、銷售全鏈條回升,資金多方接濟是助推器。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從去年流拍,逆轉到今年火熱。
樓市陷入資本催化下的套利,與地產實體沒有關系,更是違背資金回歸實體經濟和“房住不炒”的基調。資金回歸實體經濟,“房住不炒”是底線,關系到經濟轉型升級以及防范系統性風險、包容性增長和(00001)城鎮化內需。值得注意的是,“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中,穩字當頭是調控總基調,但是一些資金對此產生“剛性兌付”的誤讀,一定程度上助長炒房客、開發商繼續加杠桿獲利,倒逼“剛性兌付”進一步強化。
針對信托業,監管部門強調夯實“去通道”和“穿透式監管”,每一筆信托都杜絕“違規杠桿”。未來地價和房價聯動、土地和資金共監管,這是調控的殺手锏。當然,地產信托整頓是有針對性的,符合“432”條件的貸款項目、民生項目、舊改項目等信托供應不會受限。因此,樓市杠桿將繼續受限,房地產投機情緒不會失控,“房住不炒”方向不會偏離。同時,又能發揮地產信托分散融資風險,助推房地產對接實體經濟和百姓安居需求。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