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0 11:16 | 來源:新浪娛樂 | 作者:娛理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白玉蘭獎是影視劇行業最受關注的獎項之一,每年除了表彰優秀作品和從業者之外,也對未來的內容方向起著一定的風向標作用。今年恰逢重大時間節點,獻禮內容要如何拍才能叫好又叫座?古裝劇還能不能做?非科班出身的青年演員要不要用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從業人員。新國劇訪談錄最后一期嘉賓,本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評委會主席的高希希,對這些問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娛理:年輕人的主旋律題材劇要怎么做?
高希希:口號喊太多了,手撕鬼子看太多了,觀眾就覺得太假了、不可信了。主旋律題材要讓觀眾真真實實感受到溫度,或許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關心之前的歷史,只關注現在的生活,讓他們回看歷史的時候,就需要有共情。你總得了解你媽媽的生活吧,你總得了解自己家里曾經的生活背景吧?
將主旋律內容填充得更加飽滿一些,把道理樸實化,還原真正的革命者最為樸實的初衷,不需要講大道理的。真正好的主旋律題材內容是不需要喊口號的。
娛理:古裝劇管控嚴格,這一類型的內容還能不能做?
高希希:古裝劇的問題確實一直困擾著所有創作者,什么樣的古裝劇才能把觀眾留住?此前我也做過一些大的歷史結構的古裝劇,我總結了一下,觀眾其實是在追溯兩點,一是在古裝劇里堅守自己的夢想,二是堅守自己真正的感受。
在遠古時期,一千年,或者一千五百年之前,發生了那個事,跟自己今天的這種現實生活之間的對應關系,今年白玉蘭獎中也有古裝劇入圍,這也證明內容還是會百花齊放的。
高希希導演作品《江山紀》,待播
娛理:為什么現代劇總會出現很多不切實際的現象?
高希希:我認為這其實是導演的問題,如果你對即將要展現的這段生活都不熟悉,那你怎么可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呢?這本身就是要被譴責的,不能讓演員替導演背鍋,導演作為二度創作的首要表現人,如果只是單純做復制粘貼工作,一味看別人如何表現生活就直接照搬,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我一直在和我的團隊及合作伙伴強調細節,在大的主題決定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細節,細節是歷史的表情,細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如果因細節問題,觀眾對作品產生質疑或忽略,那你這個作品基本上就毀掉了。
現實主義的內容難拍,因為現實生活就發生在你身邊,稍微有一些虛假,觀眾就能發現,并會在第一時間拒你于千里之外,這也是為什么老是要強調觀眾就是上帝的原因,觀眾才是最應該用來判斷作品的“尺子”。
娛理:非專業出身的演員演技不過關,但自身粉絲基礎強大,這樣的演員要不要用?
高希希:演員表現不好,也是導演的責任;演員演得不好,那導演就應該給他弄好,這就是導演應該承擔的任務,否則就不要做導演了。這件事情不能每個人都是事不關己的態度,老板讓用你自己不滿意的演員,那你可以拒絕這部作品,去做別的,作為導演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
如果你是帶著其他企圖心的,那就要承擔相應的結果;青年演員也是同樣,要對自己負責。其實這就是一個責任心的問題,你們對觀眾有沒有責任心,觀眾最終會不會喜歡你的作品?任何一部作品都不是一拍腦門子就能拍出來的,這其中一定有方方面面的關系,有投資人、出品方、導演,各方都要去面對這個話題,要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高希希導演作品《露水紅顏》
娛理:改編和原創在影視內容中勢均力敵,未來兩種不同的類型會如何發展?
高希希:這次白玉蘭獎將編劇分成改編和原創兩個不同的方向分開評選。國家一直在強調和鼓勵原創,但現在市場上改編的作品也是成增長態勢的,兩者的創作基礎是完全不同的。白玉蘭獎將改編和原創分開評選,其實也是為了公平。
基于IP的改編內容和原創內容的創作結構、力度、方式都是有所不同的。將兩種不同的創作方式分開,其實也是說明國家還是會一直提倡原創,鼓勵更多編劇做自己的原創作品,但同時也不否認改編,兩類作品都會被觀眾看到,同時觀眾也會逐漸在心中有一些對比和對內容的認知。
娛理:平臺開始提倡短劇,但電視劇還是有很多內容超長,有注水嫌疑,如何根除這種現象?
高希希:我覺得這還是創作態度和創作思想的問題。你面對自己創作的作品時,如何更好地去把控內容?過去我們有一些優秀作品能流傳下來的,就是因為創作者嚴謹的創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創作風范,才有了作品強大的生命力,創作者對于作品的把控能力非常重要。
所謂注水,我們沒法用一個概念來評價。但是我覺得注水的作品一定留存不了多久,它可能就會變成像美國人產生的那種肥皂劇一樣,泡沫冒完了就結束了。它可能會流失某一個觀眾群,隨著觀眾的認知水平、審美都提高了,也就會慢慢放棄這些內容,也就沒有人再看這樣的“注水劇”了。
高希希導演作品《八子》
娛理:網絡影視的出現給影視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你有沒有為“網感”困惑過?
高希希:這兩三年內網劇和電視劇的關系變化對我的沖擊很大,尤其是觀念上的沖擊。這其實是整個時代的結構變化,觀眾的觀看習慣已經開始改變了,包括我自己也是手機、Pad不離手,非線性的播出調整了觀眾的觀賞結構,這也是對傳統媒體沖擊最厲害的部分。
我確實經常聽到“網感”這個詞,但什么是網感?其實就只有兩點:精細、精致,這就是最重要的網感。人物結構、人物性格、故事結構、主題結構,思想,等全部內容都能準確把握,我覺得這就是網感。
現在互聯網觀眾群年齡層級也在不斷拉大,內容空間也在越來越大,隨著5G時代的到來,未來還是會有更加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創作者,我們要不斷去面對時代的挑戰,或者說是要融入時代。
娛理:排播不確定對行業的影響有多大?
高希希:播與不播都是平臺方的安排,片方則是為了個人利益的焦慮,平臺對內容有選擇性,也會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或許因為今天收視率、市場結構不好等,還有其他的播出時機問題,又或許是廣告量不夠想要再攢一段時間再播,檔期的調整是很正常的。
檔期的調整大多數都是買賣雙方的問題或正常的交易買賣問題,這和國家的風向標可能有一些關系,但不是主要關系。
高希希導演作品《萬水千山總是情》,待播
娛理:如何應對審查,規避風險?
高希希:我們每一次創新,其實都面對著一個新的話題,就是有一些領域的結構關系。因為創新肯定也是要跟大主題融洽的,電視人是一個大眾媒體,也是一個公眾符號,播出的內容會被視為風向標,主流媒體的播出可能就會代表著一種風向標,這種內容和公眾符號的關系一直有。
所以我覺得就是踏踏實實創作,因為我們的審查機構非常完善,拍攝完了一定要審,他覺得沒有問題了就會播出,有問題了先暫時擱著,也許明天就沒有問題了。這個很難說的。
審查也不是說所有的內容都有問題,也是按照我們秉承的這些大結構來講的,比如歷史劇在面對重大的歷史觀問題上,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政策結構,根據這個結構去認真面對,我估計就應該會少一些這種麻煩。
娛理:在這樣一個重新開始忠于創作的時代,您覺得有哪些之前沒有做到的事情,現在應該提高?
高希希:前段時間,我看了一些視頻,被國外一些團隊對創作的認真態度所感動,他們在每一集,所有的主創都會在一起圍讀劇本,這種過程實際上對編劇、導演、演員來說,都是一種提升,也是對這部劇的整個結構的提升。以前我們拍戲還有這個過程,但現在很少很少了。
所以我想堅持一下,從我現在這個劇組開始,必須堅持圍讀劇本,目的就是把編劇、導演、演員的訴求都放在一起討論,讓所有的創作人員共同來商量,每個人都不是神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經歷和對角色的認識。即使是創作內容的編劇也不可能完全就一步到位,所以這種融洽探討的過程,可能對未來的作品呈現會有更好地幫助。
高希希
最后一期新國劇訪談錄中,高希希的分享給行業帶來了一些新的啟發,忠于創作并非只是口號,而應該落在實處。資本退潮后,作品一定會成為創作者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好的作品也會帶領著觀眾有更好的審美提升。
至此,新國劇訪談錄的6期嘉賓全部分享結束。
正值影視行業關鍵的一年,在這個洗牌和變革時期,娛理工作室X新浪電視獨家策劃新國劇訪談錄這一專題,旨在和影視行業的領軍人物們一起摸清行業的現狀,探討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共同迎接即將到來的暖春。道阻且長,攜手前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