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0 10:48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蘇向杲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證券日報》記者在北京西南三環的部分銀行網點發現,保險產品說明書中,“保單質押貸款”這一功能頗為醒目。保單質押貸款也是險企轉型長期產品后,增強流動性的一大利器。
實際上,隨著業務轉型的深入,去年有70余家險企已經開展了保單質押貸款業務,業務規模超過4300億元,同比增長約26%。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保險公司對保單質押貸款的推動力度和消費者對該項業務的青睞程度。
隨著保單質押貸款規模快速增長,個別險企保單貸款利率也隨之水漲船高。記者對中國人壽(28.610,0.20, 0.70%)、北大方正、中意人壽、農銀人壽、上海人壽等10余家險企保單貸款梳理發現,這些險企保單貸款年化利率多數在5%上下浮動,最高的一款產品利率高達8.35%。
有險企個險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此前,保單質押貸款雖然是一項較好的產品功能,但并沒有被險企作為重要賣點,而隨著險企轉型的深入,該項功能在增強流動性方面優勢凸顯,尤其是在銀保渠道大量短期理財產品的沖擊下,保單質押貸款優勢就愈發明顯了。
保單貸款
成增強流動性利器
保單貸款是指投保人將所持有的保單抵押給保險公司,按照保單現金價值的一定比例獲得資金的一種借貸方式,用于解決投保人的短期資金周轉需要。
自2018年以來,隨著行業主流壽險公司靠續期保費拉動業務增長,并重點發展保障型業務后,多數壽險公司的銀保渠道和躉繳業務都有明顯減少,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大幅壓縮。
在這一過程中,由于保障型產品普遍存續期較長,資金需要沉淀在保險公司的時間也較為漫長,一旦投資人臨時出現資金短缺或周轉不靈將難以獲得有效的流動性,而保單質押則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數據顯示,2018年,有數據可查的71家險企的保單質押貸款總規模為4347億元,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26%。其中,中國人壽、平安人壽該項業務更是超過千億元。
而各類中短期產品保費占比較高的2015年,行業保單質押貸款也僅為2300億元,保單質押貸款快速增長可謂搭上了行業轉型的順風車。
從壽險行業保費占比過半的上市險企來看,2018年,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太平壽險及新華保險(52.740, 0.39, 0.74%)這5家險企保單質押貸款規模均超百億元。
保單質押貸款在促進保險銷售的同時,也為保險公司帶來了較為可觀的利息收入。數據顯示,中國人保(9.030, 0.03, 0.33%)在2018年年報中提到,去年保單質押貸款利息收益為1.74億元,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為0.03%。新華保險2018年年報顯示,去年保單質押貸款利息收入為13.68億元(新華保險2018年凈利潤為79.22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約為0.89%。
保單貸款利率
普遍在5%上下浮動
保單質押貸款一路增長的同時,個別險企保單貸款利率也隨之提高。
據《證券日報》記者對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北大方正、中意人壽、農銀人壽、上海人壽等10余家險企的保單貸款梳理發現,目前保單貸款利率普遍在5%左右上下浮動。
中國人壽此前發布的《關于保單服務相關利率的公告》顯示,自2018年12月30日起,公司保單借款基準年利率為5.5%。北大方正人壽也公告稱,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19年6月30日,保單貸款及欠交保險費的利息按年利率為5%計算。此外,中意人壽發布公告稱,自今年1月1日起,保單貸款(含自動借款)年利息率為6%。
從記者從銀保銷售相關人員處拿到的7家壽險公司今年上半年銷售20款銀保產品來看,多數產品保單貸款利息為5.5%,最高可達6.5%,最低達3.1%。
當然也有部分險企的保單貸款利率頗高。比如,上海人壽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的保單貸款利率中,有10款產品的利率高于7%(含7%),最高一款為8.35%。而2018年下半年上海人壽公布的可保單貸款的產品中,最高一款產品的利率為7.8%。
從保單貸款借款期限來看,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當前大部分險企的借款期限為6個月,可進行續借,如果到期未還,多數險企將利息計入新的貸款。在貸款比例方面,多數產品可貸出保單現金價值的80%。
例如,東吳卓越金生年金保險(分紅型)在條款中載明,貸款金額不得超過您申請時本合同現金價值扣除各項欠款及應付利息后余額的80%,每次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6個月,貸款利率按您與我們簽訂的貸款協議中約定的利率執行。
實際上,在現實操作中,投資人既可以拿著保單去保險公司貸款,也可以將保單作為抵押物去銀行貸款,那么這兩者有何區別?
在業內人士看來,去保險公司貸款和銀行各有利弊。比如,從貸款額度來看,根據銀保監會規定,保單貸款額度不能超過保單現金價值的80%。而銀行同樣是以保單的現金價值來計算額度,但是上限不局限于80%,還會考慮借款人的征信和收入財力情況提高額度。利率方面,銀行保單貸款主要分為質押式貸款和信用貸款,其中信用保單貸款中,利率高于險企貸款。
投資者仍需防范
保單貸款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保單質押的快速發展,一些未被投保人注意到的風險也需要引起警惕。比如,絕大多數保險合同載明,若借款人到期不能履行債務,當貸款本息積累到退保現金價值時,保險公司有權終止保險合同效力。也就是說,若借款人逾期,則有可能造成保單失效。
除上述風險外,近期監管層也多次發布風險提示。例如,前不久深圳銀保監局發布的《關于保單質押貸款業務的消費提示》稱,發現有不法分子通過竊取保險消費者保單信息、銀行賬戶密碼及電子證書利用保單質押貸款進行詐騙,這些違法行為嚴重影響了保險市場秩序。
近日,上海銀保監局也發布風險提示稱,個別P2P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獲取的保險公司客戶信息,在電話中冒充險企工作人員,以回饋老客戶、保單升級以及贈送禮物為由,將一些年長客戶騙至其營業場所,隨后利用年長客戶防范意識弱、手機操作不熟悉的特點,獲取年長客戶的信任后將其手機騙至手中進行操作,通過保險公司的官方微信等申請保單質押貸款,誘騙年長客戶與其簽訂理財協議后將保單貸款資金轉走。
實際上,銀保監會此前也提醒投保人:發現非保險機構工作人員通常會以“保單分紅”、“保單升級”、“贈送禮品”、“售后服務”等名義聯系保險消費者,在取得消費者信任后,貶低消費者已購買的保險產品價值,誘導辦理退保或保單質押,轉投其推薦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此行為很可能涉嫌詐騙或非法集資。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消費者應提高自我防范意識,謹慎辦理退保或保單質押。不要受所謂的“高額回報”蒙蔽,不與所謂的“代理人”簽訂私下協議,不輕易將所持保單、個人身份證件等出示或委托他人,以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退保”或“被理財”。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