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0 10:16 | 來源:國際金融報 | 作者:唐燁 | [要聞]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日,“‘80后’或成為無養老金可領的第一代”的話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
7月9日,人社部回應表示,相關內容已在一季度發布會中進行過回應。當時,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明確表示,養老金的長期足額發放完全能夠保證。
專家直言,看到報告預測2035年養老基金將結余耗盡,就斷言80后屆時沒有養老金領,這是錯誤的。誤導了民眾對于國家社保體系的認識,是對制度的不了解。
此外,作為全國統籌的重要基礎,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已快馬加鞭落實,預計將在2020年底前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
養老基金承壓≠領不到養老金
實際上,相關內容的報告在今年4月份發布時,就已激起了不少人的焦慮與討論。
4月10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報告顯示,養老金制度可持續性隱憂正在浮現,養老金入不敷出、兩極分化的問題漸趨嚴重。根據預測,到2035年左右,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累積結余或將耗盡。
但精算報告層面預測2035年養老基金將結余耗盡,并不等于將沒有養老金可領。全民云董事長、中國精算學科精算領頭人李政懷曾在上世紀90年代參與社保頂層設計精算工作,他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看到報告預測2035年養老基金將結余耗盡,就斷言“80后”屆時沒有養老金領,這是錯誤的。“80后”以及所有參加社保的人肯定可以領到養老金!
李政懷給出了三點看法:
一是社保是國家保障基本制度,財政會作為兜底確保民眾的養老保障;
二是我國社保體系建設正在不斷完善之中,社保基金的籌備正納入財政預算的過程中,我國巨量的國有資產是社保堅強后盾;
三是相關部門正在研究退休年齡等相關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關于養老金消息的風吹草動,都會引發熱議。因為養老保險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資金規模大,運行周期又較長,所以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
此外,養老金可持續發展的確承壓,更進一步地加重了民眾的焦慮。
首先,我國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60周歲以上人口是2.49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是17.9%,其中65周歲以上是1.67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是11.9%。
其次,養老保險撫養比呈逐年下降趨勢。上個世紀90年代,大概是5個人養1個人,到2018年底已下降到2.66個人養1個人。撫養比下降意味著繳錢的人少了,領錢的人多了,如果持續下去,不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會對養老保險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壓力和挑戰。
五大舉措未雨綢繆
記者了解到,國家早已對此進行了應對安排。
4月23日,聶明雋在第一季度發布會上表示,對于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央高度重視,未雨綢繆,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積極的、綜合的、科學的應對措施,完全能夠保證養老金的長期按時足額發放,完全能夠保證制度的健康平穩運行。
具體舉措如下:
一是通過實施降低社保費率綜合政策,做大養老保險“蛋糕”,形成企業發展與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良性循環。
4月10日,國務院印發了《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其中有兩項重要政策:第一是降低養老保險的單位繳費比例,第二是調整個人繳費基數的上下限。這兩項政策的實施,不僅減輕了企業的社保負擔,還降低了參保繳費的門檻,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職工的參保積極性,將更多職工納入到養老保險制度中來,形成良性循環。不僅增強了企業活力,還有利于做大養老保險“蛋糕”、改善養老保險的撫養比。
二是通過實施中央調劑制度,均衡地區之間的養老保險負擔,幫助困難地區確保發放。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結構性矛盾問題是養老保險運行的主要矛盾。當前企業養老保險的運行總體是平穩的,基金當期收大于支,滾存結余不斷增加。2018年末,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達到了4.78萬億元,有比較強的保障能力。但客觀地說,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地區之間很不平衡,不僅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不統一,基金結余差異也非常大。從去年下半年起,中央實施了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進展比較順利,結構性矛盾問題開始有效地緩解。
三是不斷增加戰略儲備基金,今后還將繼續做大做強。
從本世紀初開始,國家就建立了戰略儲備基金,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基金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國社保基金已有2萬億元左右的戰略儲備,而且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的工作已經啟動,今后還將繼續加大劃轉力度。
四是各級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資金投入逐年增加。
2019年中央財政安排企業養老保險的預算資金達到了5285億元,同比增長9.4%,地方財政也相應做出了資金安排。
五是養老保險其他改革正在穩步推進,制度內在的激勵約束機制正在進一步健全,相關部門將采取綜合措施,積極穩妥地開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加大基金中央調劑力度、不斷提高統籌層次、加強基金監管等,同時不斷加強制度的自身建設,使制度內在的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激勵約束機制更加健全。
養老金統收統支勢在必行
原先,由于城鄉差別及地區差異過大,再加上制度擴面與轉制成本的原因,我國選擇了縣(市)統籌模式作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向省級統籌、全國統籌的過渡手段。
28年過去,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口的流入與流出差異大,使各地區之間養老保險基金結余也有不少差異。此外,各地在費率、待遇水平、參保標準方面也存在不少差異,地區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所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在2018年6月、今年4月,國務院下了兩道文書,要求加快推進養老保險統收統支工作。《關于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指出,要在統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繳費政策、待遇政策、基金使用、基金預算和經辦管理的基礎上,推進養老保險基金統收統支工作,并建立地方各級政府養老保險基金缺口責任分擔機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明確要在2020年底前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
近期,從各省市的動作來看,省級統籌已不斷落地。
7月1日起,湖南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將實現“六統一”,即統一養老保險政策、統一基金收支管理、統一責任分擔機制、統一集中信息系統、統一經辦管理服務、統一考核獎懲機制。今后市縣不得自行出臺養老保險地方政策。
多地也已給自己的養老金省級統籌設置了截止時間。河南省要在2019年實現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寧夏要在9月底實現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山西、吉林、河北、甘肅、海南、江西、遼寧、新疆等省份要在2020年實行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
李政懷告訴記者,通過統一政策,可以增強制度的公平性,使各類參保對象公平地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有些縣市養老保險基金結余多,但實際上這些資本的利用效率卻很低。”李政懷表示,統籌之后,可以使資金池變大,抗風險能力增加,有助于實現養老保險基金的平衡和公平。
此外,記者了解到,省級統籌后,下一步將是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建立多層次養老體系不可忽視
養老金的長期足額發放完全能夠保證,但國內養老也不應“一只腳”走路。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發展第二層次的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第三層次的商業養老保險,也是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工作重點。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然而,目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中,國家主導的養老金仍占絕對主導,發展商業保險是完善養老體系的重要一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養老保障理論上講有三個層次,但實際上,能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第一個層次,也就是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而二、三支柱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份額占比還較小。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平洋(3.430, -0.01, -0.29%)保險集團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燕芳表示,養老金儲備比較充足的國家,第一、第二、第三支柱的發展相對比較均衡。她建議充分發揮稅收政策的引導作用,推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快速發展,盡快補齊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設短板,構建一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保障中國人的美好晚年生活。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