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8 09:29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朱寶琛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5家獲得證監會同意注冊的公司,系科創板首批掛牌上市公司。
■本報記者 朱寶琛
上交所日前表示,將于7月22日(周一)舉行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儀式。25家獲得證監會同意注冊的公司,系科創板首批掛牌上市公司。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上述25家公司分屬于七大行業,分別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共計9家;專用設備制造業,共計8家;鐵路、船舶、航天航空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3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家。另外,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各有1家。
在業界看來,從首批上市的25家企業,乃至已經受理的140多家提交發行上市申請的公司行業分布來看,與科創板的定位的一致的。而首批科創板企業的多樣性,正是我國科創企業甚至是“硬科技”企業發展的縮影。可以預期的是,科創板將進一步吸引我國科技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發展,讓更多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中小企業、成長型企業獲得與大企業平等的融資機會,從而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根據證監會發布的《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發行人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應當符合科創板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同時,優先支持符合國家戰略,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具有穩定的商業模式,市場認可度高,社會形象良好,具有較強成長性的企業。
“科創板是我國資本市場新設立的一個板塊,有其自身的定位,這就決定了投行在推薦企業的時候,必須嚴格按照要求來申報。”財富證券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趙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大家對申報企業的科技含量、研發投入等較為關注。
通過對上述25家企業進行梳理,《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虹軟科技2018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最高,達到了32.42%;3家企業2018年研發投入占比在20%-30%之間,分別是中微公司、安集科技和心脈醫療,占比分別是24.55%、21.64%和20.71%。另外,還有7家在10%-20%之間,14家在0-10%之間。
以虹軟科技為例,公司的業務創新主要基于對視覺人工技術的不斷研發。2015年以來,全球科技界和產業界高度重視視覺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公司在核心技術和產業化應用的研發投入持續倍增。截至2018年12月31日,虹軟科技研究團隊擁有374人,占公司全部人員的65.73%。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4.59%、31.43%和32.42%。
除了研發投入,還有一個指標值得關注——專利數。統計顯示,在已經受理的141家(截至記者7月7日截稿)企業中,有3家企業的專利數量超過1000個,其中,排在第一的是傳音控股,有1419件;排在第二的是中國通號,有1229件;博眾精工以1215件位居第三。
另外,7家企業的專利數在501個到1000個之間,50家在101個到500個之間,81家小于100個。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