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4 09:45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未知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中信證券提交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并購重組許可申請被證監會接收。同日提交的《證券公司變更5%以上股權及實際控制人審批》申請材料亦被接收。
距離年初中信證券宣布收購廣州證券僅5個月,已有廣州證券員工準備到中信辦公,收購一事進展順利。無獨有偶,天風證券近日宣布收購恒泰證券近30%股權,大有掌舵恒泰之勢。業內人士認為,券商并購大潮或卷土重來,中國證券行業已經進入較佳的并購整合期。
中信收購新進展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獲悉,并入中信證券后,廣州證券員工安排問題已經有了新進展,部分廣州證券核心業務部門的員工近日將到中信證券工作。
“廣州證券投行部門和固收部門的員工,可以選擇到中信證券的任意一個相關辦公地點辦公。遵循自愿原則,最近應該就會到中信工作了。也沒有出現傳言中的裁員,具體的員工安排事項和重組方案中披露的一樣。”知情人士透露。
5月31日,證監會官網顯示,中信證券提交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并購重組許可申請被證監會接收。同日提交的《證券公司變更5%以上股權及實際控制人審批》申請材料亦被接收。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未來廣州證券的經紀業務會獨立保留,其他業務會并入中信證券,一些冗余的分支機構大概率會被撤銷。
廣州證券近期在密集申請撤銷一些非廣深地區的營業部。3月15日,寧波證監局核準廣州證券撤銷寧波分公司。5月21日,廣州證券撤銷海南海口國貿路證券營業部的申請被海南證監局受理。5月24日,山西證監局接收了廣州證券申請撤銷太原南中環證券營業部的申請。
業內人士稱,中信證券能成為國內券商的“老大”,與其歷史上多次“逆勢收購”有分不開的關系。早在2004年,中信證券便完成了對萬通證券的控股。2014年4月15日,后者更名為中信證券(山東)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中信證券重組了華夏證券。當時中信證券與建銀投資共同出資成立中信建投證券,公司控股中信建投證券60%股權。中信建投證券設立之后,以受讓華夏證券現有的全部證券業務及相關資產為基礎,按照綜合類證券公司的標準進行經營,完成對華夏證券的重組。2012年,中信證券收購了里昂證券。
天風恒泰“抱團取暖”
5月28日,天風證券宣布,擬收購恒泰證券7.81億股內資股,占恒泰證券已發行股本約29.99%。收購完成后,天風證券將成為恒泰證券主要股東及單一最大股東。
分析人士認為,與中信證券鯨吞廣州證券不同,天風擬收購恒泰證券股份,更像是一場“合縱”,是在當前群雄紛爭、凜冬未去的券業中“抱團取暖”。
從總體營業收入來看,恒泰曾多年領先天風:2013年-2017年,恒泰證券營業收入分別為12.84億元、19.85億元、46.06億元、26.68億元、30.10億元,而天風證券分別為6.69億元、11.12億元、32.13億元、30.98億元、29.86億元。恒泰的經紀業務更是其強項,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2017年恒泰證券代理買賣證券交易業務收入行業排名第29位,而天風證券排在第38位。
不過,天風證券近年來強勢崛起,2018年營業收入達32.77億元。而恒泰證券則遭遇困境,2018年,該公司自營業務虧損超6億元,營業收入僅9.81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一邊是收購標的方經營狀況出現滑坡,另一邊是自家成功登陸A股、融資能力大大增強,天風證券此番收購可謂十分幸運。若收購及后續事項順利落地,兩家券商聯合,或將成券業勁旅。
第三次券業并購潮起
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天風收購恒泰股權,或許拉開了新一輪券商并購潮的序幕。
此前曾出現兩次券商并購潮。第一次處于2002年至2006年間,多家券商因風險問題被整合收購;第二次則始于2014年,幾家大型券商為謀求發展主動并購同行。
“中國證券行業已經進入較佳的并購整合期。”天風證券研報認為:“在經濟動能轉換的時代大背景下,資本市場的定位已經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需要有‘中國的高盛、摩根士丹利’去承載中國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