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30 09:16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 作者:戴安琪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國信證券發“英雄帖”,或是當下券商積極謀求經紀業務轉型的一個縮影。
證券業的財富管理轉型正當其時,人才爭奪戰更是烽煙四起。5月28日,國信證券在其微信公眾號“國信證券金太陽微刊”上發布了《最美是相遇,難得是重逢——寫給國信經紀業務老同事的一封信》,一時間在朋友圈刷屏。國信證券在信中表示,為迎接老同事的回歸,承諾提供豐厚的薪酬福利,創造最好的學習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工作環境。只要曾在國信工作滿一年,正式回歸可免試用期、司齡累計。
國信證券29日表示,經紀業務老員工回歸的情況一直都存在,和新員工招聘計劃不矛盾。國信能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離不開所有員工的辛勤付出,因此經紀事業部繼續開展人才計劃,感恩曾經在國信成長道路上付出過汗水的每一位成員。
經紀業務積極轉型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國信證券發“英雄帖”,或是當下券商積極謀求經紀業務轉型的一個縮影。
例如,近日華泰證券在業內率先推出投顧服務評價體系,這是華泰證券財富管理轉型的其中一步。據了解,投顧服務評價主要依托公司數字化平臺,按照服務的深度、內容和發起主體不同等維度,分別設定不同的客戶服務評價內容并建立不同的服務評價觸發機制,讓客戶在服務感知最強時反饋真實的評價。華泰證券網絡金融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客戶評價納入投顧的KPI考核中,旨在形成雙向評價,達到客戶和投顧利益一致性的目的。
業內人士表示,從外因來看,當前的市場環境與2009年差異很大,過去財富管理領域主要是股和債,現在除了股債還有衍生品等一系列新業務。加之資管新規出來后,投研能力比較強的券商,應該在凈值化道路上占有一定的優勢。另外,互聯網技術使券商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從內因來看,過去十年券商傭金率不斷走低,從千分之二下滑到萬分之三,所以不賺錢活不下去,需要轉型發展。
分析人士指出,在券商財富管理大轉型的趨勢下,未來要比拼的更是服務能力與服務理念的轉變,即真正實現從以公司經營為中心到以客戶利益為中心的轉變。
競逐財富管理各顯神通
分析人士指出,券商轉型財富管理不僅是行業趨勢,更逐漸成為行業競爭的“總體戰”,單兵或單獨的業務條線的競逐,已經擴展到了涵蓋金融產品、投顧培養、服務模式、金融科技和渠道策略等多維度。
頭部券商的財富管理業務轉型力度比較大。2018年12月,中信證券將公司經紀業務發展與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緊接著,銀河證券宣布公司經紀業務總部變更為財富管理總部,未來將依靠產品、客戶、交易等五大中心的協同,打造銀河證券的財富管理之輪;隨后,華泰證券也開始大調整:人員大面積調整,經紀業務部職能正式并入網絡金融部,制定新的考核管理辦法,目標明確地指向財富管理。
東吳證券執委、總裁助理潘勁松曾表示,目前的財富管理業務與十年前仍有相同之處,很多行業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散、慢、弱、低、少、缺”等問題仍存在。未來,券商展業財富管理會面臨重大變化:一是競爭方式的變化,以價格競爭轉向為產品創新競爭;二是人才結構發生變化,由大規模的中低端人才向適度規模的專業化高端人才轉型;三是業務模式,從簡單的拉戶開戶炒股向個性化服務、產品配置轉型;四是服務資源的變化,由單一部門提供向跨部門、跨業務線整合轉型;五是營銷渠道的變化,向多層次、立體化營銷渠道轉型。
華泰證券稱,經紀業務以傭金價格戰博取市場份額的戰略不可持續,未來經紀業務發展需關注零售端和機構端轉型進程:在零售客戶端,目前多家券商正積極推動財富管理轉型,在金融產品和綜合服務等方面發力,為客戶進行資產管理和配置,加快交易資產從交易型向理財型、配置型轉型。未來將在金融產品、投顧培養、服務模式、金融科技和渠道策略等多維度提升服務附加值和用戶體驗,培育差異化優勢,從而提高客戶黏性。在機構客戶端,券商把握市場機構化趨勢加快業務布局,搶占公募、私募、保險資管、境外機構投資者等客戶份額,提供資產托管、投資研究和OTC金融產品等綜合金融服務。券商還可積極拓展PB業務把握機構化趨勢。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