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4 11:00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未知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當中國郵政集團另起爐灶成立中郵人壽后,失去股東支持的中法人壽,業務立即呈“斷崖式”縮水。到2014年,公司已不再有新單保費收入,僅靠續期業務實現年保險業務收入200多萬元。
本應是資本競相追逐的香餑餑,擁有壽險牌照的中法人壽卻正經歷借錢續命、業務停滯、增資遇阻、高管出走、員工撤退的種種糟心事。
更殘酷的現實是,公司凈現金流持續為負,3年向股東借款20次,以完成兌付和維持日常經營,這一切都是因為公司增資方案遲遲未獲批。
激進業務模式“夢碎”
該公司一位前高管透露,該公司總精算師、副總經理及原董事長都在近幾年先后離職,目前公司缺乏眾多關鍵崗位高管,留存辦公人員大概二三十人。
中法人壽之所以淪落至此,一大原因在于,該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試圖通過銀保產品或理財型產品迅速沖擊規模,沒有腳踏實地深耕個險業務,回歸保險保障的本源。
成立初始,中法人壽完全依賴發起股東中國郵政集團旗下銀保渠道銷售產品,年度保費規模曾達到2億元以上。因此,當中國郵政集團另起爐灶成立中郵人壽后,失去股東支持的中法人壽,業務立即呈“斷崖式”縮水。到2014年,公司已不再有新單保費收入,僅靠續期業務實現年保險業務收入200多萬元。
2015年,中國郵政集團正式退出中法人壽,由鴻商集團接盤。彼時雖然監管層已經在加強理財型產品監管,倡導回歸保險保障本源,但該公司依然不思改變,試圖利用強監管政策落地前的最后窗口期,依靠萬能險迅速攬入保費。
激進的業務模式,讓中法人壽自2010年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公司公告顯示,公司自2017年4月即出現流動性枯竭的窘境。
增資受阻有因
激進業務模式帶來另一結果是,公司資本金消耗很快。2016年8月末,中法人壽便宣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負數(-20%),低于100%的償付能力監管要求。
為了應對流動性風險,中法人壽2017年開始向控股股東借款,以支付存量保單到期、退保等支出,滿足維持日常運營的基本需要。根據公司官網披露統計,3年來公司向鴻商集團借款20次,共計2.2億元左右。
與某些險企股東不愿意增資不同,該公司之所以償付能力持續不足,是因為增資方案一直未獲得監管層批準。根據中保協官網公告,鴻商集團接盤后,中法人壽先后三次披露了增資方案,擬增資金額均為13億元。
但公司增資方案至今未獲批。上述前高管認為,主要問題可能出在新引入股東身上。據他了解,監管導向更傾向國資和外資股東,對民營股東,尤其是股權關系復雜的民營企業非常慎重。但是該公司出于種種考慮,依然執著于引入民營股東。
顯然,在保險產品和保險股權雙重嚴監管之下,中法人壽在業務策略和股東引進上,都處處碰壁,漸漸深陷泥淖。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