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 10:14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最近快要忙瘋了,渠道鋪設、產品供給、系統建設等工作都在快速推進。”
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箭在弦上,業內面臨的挑戰和困惑仍然不少,其中,產品的流動性管理壓力備受關注。
上證報記者昨日獲悉,在過去資金池理財業務模式下,當客戶贖回面臨可能的流動性缺口時,銀行可內部暗拆資金支持流動性。單獨設立理財子公司后,內部拆借變成同業拆借行為,量和價都充滿不確定性,流動性管理壓力隨之而來。
“最近快要忙瘋了,渠道鋪設、產品供給、系統建設等工作都在快速推進。”某股份行資管人士近日向記者大倒苦水。但他也承認,這些事情跟理財業務獨立后的流動性管理壓力相比,都只是“小巫見大巫”。
在銀行資管人士看來,就以前的資金池模式而言,只要理財產品每筆資金可以續上,整體流動性沒有問題,銀行就能保證剛兌。這背后是一個長期動態平衡的邏輯:只要從長期來計算,收益能覆蓋客戶的成本,剛兌就沒問題。
正是在這種操作模式下,理財產品可用期限錯配的方式以短投長,銀行可以賺取額外的利差,但是資金和資產無法一一對應。銀行自擔風險,其中蘊含的流動性風險不言而喻,能否拆借到這筆錢續上以保證流動性,就尤為關鍵。
上述資管人士向記者透露,通常在季末、年末或者客戶大額贖回的一些特殊時點,行里都可以給到一個內部拆借額度,比如某只理財產品的流動性出現緊張,缺口200億元,行里都會有額度給到補上。
但是,當單獨設立理財子公司與母行隔離風險后,產品資金池運作方式和流動性管理完全發生改變,壓力一路攀升成為必然。
根據監管辦法,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全部獨立托管、核算和交易。“也就是說,子公司和母行完全是兩個法人,原來通過內部拆借的方式支持流動性,自然不再可行。”上述資管人士告訴記者。
雖然理財子公司發行的是凈值型理財產品,但是流動性管理要求依然很高。某上市城商行人士解釋道:“從資金端來說,很多理財產品可以靈活申贖,類似貨基。這也就意味著,理財子公司得備足錢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贖回情況,所以需要對流動性進行測算和管理。”
在資產端,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投資范圍包括債券、非標、權益類等資產,各種資產流動性不同,需要測算到期投資資產可能產生的收益,平衡資產結構、收益和風險。理財子公司作為主動管理方,承擔的壓力顯然高于過去。
記者從業內獲悉,過去從銀行內部拆借自有資金來平衡流動性,以后可能就變成同業拆借/授信行為,如此產生的問題至少有二點:一是拆借的額度不一定合適;二是資金價格不確定,且涉及關聯交易,定價需要公允。
也有市場觀點認為,今后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不會有流動性風險。當客戶贖回時,那就不計虧損賣掉資產,讓客戶自擔風險,真正打破剛兌。只是如此一來,理財子公司會面臨新問題:客戶的理財產品發生虧損后,銀行發生聲譽風險該如何應對?
種種現實和操作性問題,也是監管要引以重視的新情況。去年底落地實施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部分條款其實有所放松,如理財子公司可以用自有資金投資本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只是在量上加以限制。
而針對理財子公司的流動性管理,銀保監會透露,后續會出臺理財子公司流動性管理等監管制度。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