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6 03:35 | 來源:人民網(wǎng) | 作者:厲彥林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這首《沂蒙山小調(diào)》誕生于蒙山高峰望海樓腳下的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薛莊鎮(zhèn)白石屋村。那個小村三面環(huán)山,是個簸箕狀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極為隱蔽幽靜。
![]() |
|
歷史依然鮮活,紅色故事熾熱。
2019年春,山東創(chuàng)排的民族歌劇《沂蒙山》在北京上演。民歌《沂蒙山小調(diào)》的韻律與全劇音樂融合,動人肺腑。全場掌聲雷動。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我是土生土長的沂蒙人,長在紅旗下,聽著唱著《沂蒙山小調(diào)》長大。這首《沂蒙山小調(diào)》誕生于蒙山高峰望海樓腳下的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薛莊鎮(zhèn)白石屋村。那個小村三面環(huán)山,是個簸箕狀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極為隱蔽幽靜。這首著名的革命歷史歌曲,誕生在1940年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歲月,由當時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的團員阮若珊作詞、李林編曲,是在一間亂石砌墻、茅草遮頂?shù)暮喡穹坷锿瓿蓜?chuàng)作的。剛創(chuàng)作出來,李林就一手拿著底稿,一手打著竹板,在山坡上唱給大家聽。因旋律優(yōu)美、調(diào)式清新、歌詞樸實,很快在文工團和當?shù)貍鞒饋怼?/p>
沂蒙人樂于用歌聲抒發(fā)情感,當?shù)乩习傩杖巳四芎邘拙洌兑拭缮叫≌{(diào)》就源于沂蒙山區(qū)的花鼓調(diào)。2009年這首民歌成為貫穿第十一屆全運會開幕式的背景音樂,幾次登上全國春晚的舞臺,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宣布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首民歌之一,風靡大江南北,蜚聲海內(nèi)外。1999年,費縣在《沂蒙山小調(diào)》誕生地建立了紀念碑、紀念亭,記載了《沂蒙山小調(diào)》誕生的過程,以啟后人。《沂蒙山小調(diào)》抒發(fā)了沂蒙人民在烽火連天的歲月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與贊美之情,既歌唱沂蒙革命老區(qū)的美麗風光,又唱出了黨、軍隊與老區(qū)人民的魚水情長,已成沂蒙山的代名詞和亮麗的文化名片。
2018年初夏,我專程趕去費縣觀覽白石屋村,探尋歷史的足跡。那天天公作美,風和日麗,村前綠樹遮掩下的溪流清澈見底。抗大一分校、《大眾日報》印刷所的舊物和照片,講述著那段硝煙故事。聽著悠揚舒緩的《沂蒙山小調(diào)》伴奏樂,倍感親切溫暖,舒暢清爽;撫摸著阮若珊女士親筆題寫的“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幾個紅漆大字,心中涌動起敬畏感激之情。那天有個遠道來開展紅色教育的考察團,聚集在火紅的黨旗下,集體合唱起《沂蒙山小調(diào)》,小橋旁、彎道上零散的游人也自覺跟隨哼唱起來,黃昏的山村和鳴起充滿深情厚意和鄉(xiāng)土氣息的歌聲……
聽著這悠揚的歌聲,總會讓人遙想蒙山沂水間的美麗景象和悲壯的英雄歲月。當年,這首歌鼓舞和激勵沂蒙百姓舍生忘死,與日本侵略者殊死拼殺、守衛(wèi)自己的家園。這跳動的音符,經(jīng)過火紅信念冶煉和戰(zhàn)斗間隙的潤色,點播進石縫,就長出茂密玉米和高粱;哼唱在千里迢迢的支前路上,就是充饑的干糧。今天我們唱起這首歌,自然聯(lián)想起風景秀美、民風淳樸、有著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沂蒙山,腦海里閃動紅嫂、沂蒙母親、沂蒙六姐妹、婦救會、“識字班”、煎餅、鞋墊、獨輪車、支前模范這些沂蒙特色的紅色符號和一串串震古爍今的動人故事。
這首歌像滿山遍野、競相開放、叫不上名字的山花,又像沂蒙山套里百曲千彎、潺潺流淌的清溪,帶著濃烈馥郁的山野鄉(xiāng)風,從連綿起伏的沂蒙山深處飄來,那么深邃凝重,又那么清澈遼遠,是心靈之聲,若天籟之音。記得2006年秋,我去西藏看望山東援藏干部,夜宿海拔4400多米的昂仁縣。缺氧不缺精神、十分干旱的昂仁縣下起了小雨,竟然有歌手縱情高唱這首具有山東地域特色的民歌,在青藏高原用高音高唱濃郁山東味的旋律,我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淚水盈滿眼眶。
歌是文化的索引,是浩渺天宇、蒼茫大地和人民心聲合奏的樂章,也是歷史的佐證和歲月的伴唱。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歌,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沂蒙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沂蒙山小調(diào)》悠揚婉轉(zhuǎn)的旋律,依然回響在沂蒙山區(qū)的山澗、田野和課堂。這首歌的新一代傳唱人說:“我們組織過‘萬人同唱’等活動,尤其是教會孩子們唱,把《沂蒙山小調(diào)》一代代傳唱下去,傳承好紅色的基因和血脈……”
《電鰻快報》
熱門
信息產(chǎn)業(yè)部備案/許可證編號: 京ICP備17002173號-2 電鰻快報2013-2020 www.13010184.cn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