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0 08:08 | 來源:新浪金融研究 | 作者:樟正一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保險類App之所以冷門,除了架構同質化、使用體驗不佳等普遍原因外,還有實體公司連接第三方科技平臺套利邊緣化的問題
互聯網保險套利時代終結,“保險師App”還有多少變現空間?
移動互聯網時代,App是產品與用戶之間形成消費關系的重要渠道,也成了線上線下連接的天然樞紐。金融圈里,這個邏輯一樣適用。只是,相較于銀行與證券,保險公司在移動應用布局方面略顯滯后一些。
新浪金融研究院注意到,保險類App之所以冷門,除了架構同質化、使用體驗不佳等普遍原因外,還有實體公司連接第三方科技平臺套利邊緣化的問題。
以“保險師App”為例,新浪金融研究院查詢華為應用市場發現其安裝次數為3441萬次,排名居前。但其綜合評分僅為3.5分,其存在問題包括“交易助手不能刪除容易泄露個人信息”、“產品不功能不佳”、“安卓9.0系統閃退”等。
最近幾年,業內也是普遍質疑“保險師App”存在利用“技術服務費”變相向注冊用戶支付傭金的行為。
套利時代終結:“保險師App收罰單”
在2018年夏天,“保險師App”迎來了一張罰單。這張罰單的背后,讓很多保險從業者嗅到了監管層對互聯網保險的態度變化,從“寬容”到“嚴格”的轉變。
2018年7月4日,浙江保監局公布針對“微易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下稱:微易保險經紀)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處罰原因是“保險師APP”促成保險經紀公司“編制虛假資料”。
圖:浙江保監局
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因存在“編制或者提供虛假的報告、報表、文件、資料”的行為,微易保險經紀被浙江銀監局罰款50萬元,并撤銷負責人任職資格。彼時,業內人士直言,這是對“編制虛假報告”行為的頂格處罰。
據了解,微易保險經紀通過“保險師App”注冊用戶推廣保險產品,推廣流程完成后,科技公司通過人力資源服務外包公司,向相應的用戶支付約定的“推廣費”。
圖:浙江保監局
2016年6月-2017年12月,微易保險經紀按照“保險師App”獲取保費的27%的比例結算費用,并向科技公司支付費用,共涉及保費6.83億元,費用結算金額為1.84億元,實際付款金額為1.63億元。科技公司向微易保險經紀開具發票1748份,發票金額1.84億元,發票內容均為“信息技術服務費”。
上述費用中,微易保險經紀通過“主營業務成本-技術服務費”科目列支1.84億元,抵扣增值稅-進項稅1044萬元。值得注意的是,該技術服務費中,科技公司僅有1.46億元用于“保險師APP”的研發及經營支出等技術服務內容,其余3829萬元用于支付“保險師”注冊用戶的推廣費。
浙江保監局因此認定,微易保險經紀構成了”編制或者提供虛假的報告、報表、文件、資料”的違法行為。
當事人微易保險經紀及CEO王瑋華提出了陳述申辯,但浙江保監局對陳述申辯意見進行了復核后,決定不予采納。當事人也未在法定期限內未提出聽證申請。
現階段,諸如“保險師App”這類具有保險產品推廣、返利功能的第三方科技平臺不在少數,其中也有保險公司或者保險中介公司直接或間接設立。“微易保險經紀”的行為被定義為“違法行為”,幾乎給所有的保險經紀類公司敲了一記警鐘。
監管趨嚴,“保險師App”如何“變現”?
一直以來,我們的保險銷售路徑以保險代理人、銀行保險渠道、兼業代理渠道、經紀代理渠道、電話銷售渠道、互聯網保險六大渠道為主。
在這六種渠道中,保險代理人的規模在近幾年呈持續增長的狀態。《2018年中國保險行業人力資源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保險營銷員(含代理人)規模達到806.94萬人,較年初增加149.66萬人,較年初增長22.77%。從2010年以來的7年時間,保險業營銷員的數量就增加了1.5倍。
保險代理人的規模攀升并不是毫無根據。由于保險產品的個性化程度較高,尤其是對于重疾險、年金險等復雜的產品,更需要代理人當面細致的講解。
盡管保險代理人的規模龐大,但是也其有行業通病。從業門檻很低,競爭激烈,隊伍良莠不齊等等。很多保險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為了完成銷售,不可避免地出現“銷售誤導”情況。所以破局的重中之重還是保險代理人如何持續接受培訓的問題。
踩著這個節點,以一站式服務保險代理人為定位的“保險師App”出現了。
圖:新浪財經制圖
2015年5月,“保險師App”正式上線,蹭著互聯網的東風步入快速發展期。截至目前,保險師的積累注冊用戶為968萬。看似漂亮的數據背后,不乏業內人士的質疑:政策擦邊球?還有多少增長空間?
圖:“保險師App”運作模式簡圖 新浪財經繪制
據了解,“保險師App”其由杭州微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公司創始人王瑋華、陳曉均擁有10多年保險從業經驗,歷任平安人壽,中國人壽的相關負責人。在該App上,保險代理人可實現一鍵生成計劃書、各大保險公司產品及相應條款隨時查等功能,保險代理人利用該App出單還可以獲得相應的推廣費用。
新浪金融研究院查詢華為應用市場發現,評論中有用戶在力推該App的同時,還有部分人在吐槽。從用戶反饋的情況來看,其存在的問題包括“交易助手不能刪除容易泄露個人信息”、“產品不功能不佳”、“客戶不專業”、“安卓9.0系統閃退”等。
投訴多而繁雜,資本方卻盯上了這尚未被監管的生意。
公開資料顯示,前者2016年獲得經緯中國A輪融資,2017年又獲得來自恒天融澤資產、上海歌斐資產等機構的B輪投資。
就是這樣一個有著互聯網概念、定位保險代理人的工作的App,減少了保險行業的信息不對稱的同時,也讓部分業內人士增加了套利機會。
一保險從業人員劉先生表示,自己從未用“保險師”App交易出單,“平臺根據業務量向使用App的用戶支付推廣費,又同意用戶轉發鏈接成為銷售人,用戶自保投保時提取傭金,這一定程度上是走在了‘給予消費者保險合同約定以外利益’的灰色邊緣地帶。”
2018年7月,銀保監會是下發《關于開展2018年保險中介機構現場檢查的通知》,主要內容是要對互聯網保險的業務合規性進行檢查,重點關注直接或間接通過網絡平臺給予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對于某些App通過簡單注冊即可銷售保險產品的情況更是明確各保監局要加強監測。
誠然,傳統保險企業開始意識到未來行業競爭危機,數字化轉型發展也將推動行業在渠道、產品、服務、技術方面不斷革新。
不過,統觀現階段監管層面發布的文件,曾經的監管套利空間,在嚴監管之下,正在逐漸受到擠壓,作為一個互聯網+保險產品,“保險師App”如何在監管范圍下合理變現將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