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0 04:07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未知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所謂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是指投保人在稅前列支保費,在領取保險金時再根據當期稅率繳納稅款。
距離去年財政部、稅務總局、銀保監會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已滿一年。不過,這一年稅延養老險卻“不溫不火”。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稅延養老保險累計實現保費僅7160萬元,承保件數3.9萬件。
從產品上來看,獲準經營稅延型養老險的23家保險公司包括中國人壽、泰康人壽、人保壽險等,所推出的產品比較相近,均注重滿足投保人養老資金在安全性、收益性和長期性上的需求,普遍設計了3.5%的固定收益款、2.5%的保底+浮動收益保底款。在領取方面,支持保證返還賬戶價值終身月領(或年領)、固定期限15年月領(或年領)、20年月領(或年領)以及25年月領(或年領)多種形式。
所謂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是指投保人在稅前列支保費,在領取保險金時再根據當期稅率繳納稅款。由于邊際稅率不同,對于投保人有一定的稅收優惠,從而可以激發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積極性。由于退休后收入通常大幅低于退休前收入,該政策通過降低個人邊際應稅收入,減輕了居民實際稅收負擔。
按照上述《通知》,取得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所得的個人,其繳納的保費準予在申報扣除當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限額據實扣除,扣除限額按照當月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辦法確定。也就是說,每人每月最高1000元、每年最高1.2萬元的稅延額度。
但是,不少消費者表示,目前稅收優惠力度較小,產品收益偏低,投保環節復雜。“在售的幾十種稅延養老險收益趨同,普遍不高,且在辦理投保過程中涉及稅前扣除等環節,比較繁瑣。”
“稅延養老險可適應不同群體風險偏好和保值增值需要,助力提高個人養老金替代率和養老質量。”某保險公司相關人士表示,但由于個稅政策調整,稅延養老保險正在面臨產品升級問題,在產品設計方面的確需要再充分考慮投資收益率、人口增長率、老齡化速度等因素,推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據悉,當下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三大支柱包括:第一,政府承擔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二,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第三,個人商業保險。截至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費占比達90%,第二、第三支柱保費占比合計10%。目前,在發達國家通行的養老保障體系中,政府承擔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占比往往遠低于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個人商業保險占比。
可以預期,稅延養老險發展空間巨大,但亟需完善稅延養老保險的制度安排,不斷優化稅收優惠政策。有專家建議,接下來可以在購買環節放寬稅前抵扣標準,同時降低領取環節的征稅稅率;此外,試點已過一年,相關部門要根據三地試點區域對稅延養老險的探索及經驗,總結市場訴求,升級產品服務,逐步擴大試點范圍,進一步提升稅延養老險的實惠性。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約2.5億,占總人口的17.9%。預計到2050年我國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人,占據34.1%的人口比重。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