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9 10:08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徐金忠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一季度權益類基金收益排名前20位的基金產品整體規模攀升121億元,增長幅度達89.96%。績優基金的“吸金能力”可見一斑。
近期市場出現調整,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一季度績優基金發現,績優基金正在迎來良好業績表現后的規模“煩惱”。多位一季度業績領先的權益投資基金經理表示,在一季度業績光環之下,市場資金大額申購相關產品,使得基金在市場調整之際,仍需對新增規模做出相應安排。負重上陣,讓績優基金經理頗感壓力。
績優基金規模攀升
數據顯示,相比去年年底,一季度權益類基金收益排名前20位的基金產品整體規模攀升121億元,增長幅度達89.96%。績優基金的“吸金能力”可見一斑。
從規模增長的絕對值來看,部分指數型權益基金規模增長數額較大,例如國泰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一季度末基金資產凈值為55.36億元,而去年年末這一數據是25.85億元,一季度新增規模為29.51億元;華寶中證全指證券ETF一季度新增規模為14.53億元。從規模增幅來看,國泰融安多策略、銀華農業產業、前海開源價值成長、前海開源恒遠等主動權益類產品增幅居前。
績優基金規模的攀升,對于基金經理來說,實有不小的壓力。觀察上述主動權益績優基金發現,一季度不少績優基金在權益資產方面已經進行了“降檔”,多只基金的股票倉位有所下降。
“一方面是規模快速放大后,配置節奏相對滯后;另一方面是基金經理主動控制,因為基金規模急劇放大后,對市場走勢的研判以及對新增資金的風險偏好等,都需要做平衡處理,控制倉位,把握節奏,是比較好的選擇。”有基金經理表示。
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少一季度績優基金進入4月以來,規模仍在不斷增長,特別是4月中旬市場盤整之前,仍有大量新增資金申購相關績優基金。“公司并未做主動推介,但是市場對產品的關注度高,基金規模繼續攀升。不過,此時基金經理更趨謹慎,不希望出現績優基金業績反轉的‘魔咒。’”有基金公司市場部門人士說。
管理難度增大
進入5月,市場出現寬幅調整,但是公募對于市場整體樂觀。例如國泰基金認為,市場中長期可為。展望未來,國泰基金認為市場邏輯逐步從分母流動性轉向分子盈利,相對看好5G、新能源汽車、計算機等板塊的績優成長,以及受益于利率調整的保險板塊。浦銀安盛基金認為,經過短時間的急跌,市場風險逐步釋放。展望后市,浦銀安盛認為聚焦景氣、立足中長期是穿越波動的主要辦法,未來將繼續重點關注金融、消費、光伏、農業、半導體等行業的機會。財通基金認為,市場中長線邏輯依舊不變。隨著經濟大概率于二季度見底,企業盈利最晚將于三季度出現邊際改善,將支撐市場重拾升勢。
盡管對于市場中長期走勢積極樂觀,但是對于績優基金來說,優異業績之后的成績保持,仍有不小的壓力。特別是在規模激增的情況下,績優基金面臨的情況更加復雜。
“基金產品規模的快速攀升,帶來不小的管理難度。如果說3億-5億元的規模,基金經理還可以大方向采用跟隨策略,部分個股進行增強收益,而到了二三十億元甚至更大規模的時候,就不能簡單跟隨,而是需要確立自己的風格,而且需要在部分個股上更精更專,一兩只個股踩對節奏,對于基金業績的增厚將相當有限。而大類配置、權益組合等,必須是重中之重。”有混合型基金的基金經理表示。
在市場寬幅震蕩之際,操作難度可想而知。“另外,基金規模不僅與基金管理難度、投資人利益等密切相關,還與基金公司的管理費用、基金經理的激勵措施等緊密相關。對于一季度業績表現出色的基金而言,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面對規模的‘誘惑’很難拒絕,而且基金合同等的設計也不允許他們那樣做。但是對于新增的規模,如何做好風險和收益的平衡、基金管理人如何在為更多的投資者代客理財時取得穩健優異的業績,是一個考驗專業水平的問題。”銀河證券基金分析人士表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