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7 10:59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張莫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018年大型商業銀行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結合傳統核銷等不良化解方式,整體不良率略有下降。
普華永道日前發布的《銀行業快訊:2018年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顯示,2018年中國上市銀行總資產規模、凈利潤與營業收入整體穩中有升,不過信貸質量繼續呈現分化,尤其是部分地區的城農商行資產質量壓力較大。
具體來看,2018年大型商業銀行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結合傳統核銷等不良化解方式,整體不良率略有下降。大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不良額、不良率呈現“雙升”,主要是這些銀行過去一年將大量逾期90天以上非不良貸款歸入了不良。數據表現為:六大行不良率整體控制在了1.45%,股份制銀行在1.66%。不過,城農商行不良率同比反而上升了0.14個百分點達1.54%,信貸資產質量進一步承壓。尤其是城農商行在東北地區的資產質量壓力尤其突出,根據報告,其逾期非不良率由2017年的1.27%快速攀升至2018年的4.60%。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城農商行在信貸投放方面更加注重零售業務,尤其是更多地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場景化模式渠道來發展消費貸款。根據普華永道的數據,2018年上市城農商行這部分零售貸款占其整體零售貸款的比例已經達到37%。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合伙人王瑋表示,該業務的特征是高風險、高收益,銀行需加強貸后風險管理,及時識別潛在的信用風險。
報告還指出,隨著資本監管趨于嚴格,未來上市銀行將加快資本補充的步伐。資本管理方面,大型商業銀行各級資本充足率普遍上升。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少數銀行因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而一次性增提撥備,資本充足率出現回落。城農商行從區域來看,東北地區各級資本充足率走低,其余地區資本充足率水平持續回升。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主管合伙人梁國威表示,受資管新規影響,2018年上市銀行非標投資壓縮、債券投資總體增長明顯。面對未來監管趨嚴,以及可能到來的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認定標準的確定,預計銀行業將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資本補充工具,推行資本集約化管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