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8 08:27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26家已發布2018年年報的中醫藥板塊上市公司中,白云山、云南白藥、同仁堂、華潤三九等4家公司2018年營收分別為422.34億元、267.08億元、142.09億元和134.2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1.55%、9.84%、6.23%和20.75%。
營收承壓 中醫藥公司謀求轉型
在一系列政策的影響下,中藥上市公司正在悄然謀求轉型。
數據顯示,截至4月7日,有26家中藥上市公司發布了2018年年報。其中,白云山(39.090, -0.27, -0.69%)、云南白藥(84.860, -0.79, -0.92%)、同仁堂(30.700, -0.17, -0.55%)、華潤三九(28.770, 0.04, 0.14%)等4家公司2018年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分產品布局來看,一些公司中成藥板塊出現增長動力不足的情況。部分企業通過化藥、健康產品、中藥顆粒等產品的營收拉動,緩解了中成藥表現乏力帶來的壓力。業內人士認為,主業增長潛力有限,營收能力承壓,促使企業加速轉型。從轉型方向上看,立足主業創新、向食品日化領域轉型以及加快并購重組成為相關藥企轉型的主要路徑。
持續轉型
在26家已發布2018年年報的中醫藥板塊上市公司中,白云山、云南白藥、同仁堂、華潤三九等4家公司2018年營收分別為422.34億元、267.08億元、142.09億元和134.2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1.55%、9.84%、6.23%和20.75%。
分板塊來看,部分企業中成藥板塊出現了增長動力不足的情況。在醫療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背景下,部分公司開始主動轉型。白云山年報顯示,2018年是中國醫藥(16.340, 0.19, 1.18%)行業政策環境變革中的關鍵一年。政策驅動下,醫藥行業也處于深刻變革進程中。一方面,醫療體制改革持續推進,醫保控費、招標降價、二次議價、帶量采購等政策帶來的經營壓力仍在,行業增速有所放緩,增速主要在創新產品驅動、消費升級之上。報告期內,公司加大力度開展了大品種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研究、生物藥等品種的研究開發工作。
年報顯示,報告期內,白云山2018年研發投入5.85億元,同比增長56.85%,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39%。2018年在研產品投入金額最多的產品是頭孢克肟系列制劑和治療性雙質粒HBVDNA疫苗,達到了1.53億元和1.39億元。
云南白藥則是將中長期戰略定位在打造大健康平臺和生態圈上。年報顯示,公司自2010年開始實施“新白藥、大健康”產業戰略,2018年,公司健康板塊,牙膏業務年內依舊保持了快速增長,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第二位、民族品牌第一位,報告期內,云南白藥兒童牙膏、活性肽系列等新品的上市,金口健益優清新系列包裝及概念升級,品牌取得良性發展。展望2019年,公司將積極把握消費升級趨勢,加快產品開發力度,在口腔、洗護、美膚等領域持續豐富新的細分產品,加速產品升級換代、實現多點支撐等。
轉型戰略分化
中康CMH數據顯示,2018年,中成藥在藥店終端零售額增速不足5%,面臨銷售降速,市場飽和使得中成藥市場競爭態勢加劇。
華融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張科然表示,從近期披露的2018年年報可以看出,中成藥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增速普遍不高,少數品種還出現下滑,主要源于中藥配方是傳承下來的,只有極少數品種屬于近代研發出來的新品種,這一特點決定了中藥的創新基因不足,很難在創新藥領域獲得突破;中醫短缺、中醫院的短缺,使得中醫藥發展緩慢、人才輸出落后,進而也導致中成藥銷售不及預期。
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企業意識到消費中成藥瓶頸顯現,戰略出現分化,有以主業加速創新轉型的企業,也有向食品、日化等領域擴張的企業,也有以加快并購為戰略的企業。
不過,也有分析觀點認為,長期看,中藥材向規范化的中藥配方顆粒發展,處方中藥向國家統一制定的經典名方發展,消費中藥依然在藥店無序競爭,略有緩慢的集中度提升的趨勢。以中藥配方顆粒為例,興業證券(7.900,0.29, 3.81%)認為,該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在產品特性上綜合中藥飲品和中成藥的優勢,在政策上又可充分享受政策紅利。當前相關龍頭企業有望憑借先發優勢搶奪更多市場。(中國證券報)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