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5 03:53 | 來源:未知 | 作者:何殊我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月12日,滿心歡喜等待《知否》大結局的觀眾朋友們,沒看到“綠肥紅瘦”,倒是被湖南衛視投喂了個蒼蠅。
《知否》大結局,未在劇集前后看到“大結局”或“全劇終”字樣
2月12日,滿心歡喜等待《知否》大結局的觀眾朋友們,沒看到“綠肥紅瘦”,倒是被湖南衛視投喂了個蒼蠅。有網友發帖,意思是明明2月12日就可以大結局了,結果電視臺不但只給放了一集干貨,還夾帶了“私貨”——用《知否》給《逆流而上的你》“帶鹽”,后者收視率雖然上來了,但是卻齁著了觀眾,一陣“雨疏風驟”。
2月13日,《知否》終于大結局,卻未在劇集前后看到“大結局”或“全劇終”字樣,而且在沒有片尾曲的情況下繼續接上《逆流而上的你》,讓觀眾一臉蒙。
大結局后,有網友表示,“好好的一部《知否》,每集要重復上一集好幾分鐘,一共才不到40分鐘的劇!周五周六劇集更短!”還有人跟帖指出了這是一些衛視、電視臺的一貫做法。
于情于理,電視臺的行為無異于殺雞取卵。觀眾看電視,看的是電視節目本身,電視臺要生存,不得不有廣告的存在,于是就有了二者的博弈。電視臺編排節目的主動權在手里,恨不得塞滿廣告,觀眾雖然不能決定節目時間表,但可以用遙控器投票,讓電視臺在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上進退維谷。觀眾與電視臺之間的關系,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
把一部劇掰開揉碎了挖掘廣告價值,有點“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刮脂油”的風范。放在幾年前,大眾娛樂的首選是電視,電視臺搞搞小動作,觀眾只能罵幾句忍著。但是現在,各個視頻平臺飛速發展、短視頻娛樂爭奇斗艷,還有諸多社交媒體分化瓦解著大眾的休閑時間。電視作為舊媒體在不斷喪失陣地,這些電視臺的做法就是在用自己的行動驅趕觀眾朝線上視頻奔跑。
即便湖南衛視麾下還有視頻網站芒果TV,但是在騰訊、愛奇藝、優酷三大視頻網站面前,爭奪用戶的能力就遜色了很多。要命的是,湖南衛視出于綜合收益考量,向來講究一魚多吃——電視內容都是分散授權給各個視頻網站,等于在給自己的芒果TV的競爭對手輸送彈藥。
此次湖南衛視的做法,還失策在忽略了客觀環境。現在是春節期間,大家都相對不忙,不少人看電視還有個合家歡的訴求在里面,也就是說此時看電視的不單是中老年群體,還有年輕人和上班族,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掌控著社交媒體話語權。平時這么搞搞還能糊弄過去,年輕人和上班族沒幾個人顧得上看電視,追劇也都是在網上。傳統衛視此時應該想盡辦法討好他們,現在卻背道而馳,自己撞在了槍口上。
任何一個現象的出現,都有其背后深刻的社會原因。曾幾何時,從《還珠格格》《快樂大本營》出發,湖南衛視引領著中國電視行業的風騷,十幾年間風光無限。近幾年來,浙江衛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等拼盡全力挑戰,撼動了湖南衛視的地位。但無奈的是,當它們趨之若鶩爭奪收視王者的寶座時,互聯網娛樂橫空出世,對電視娛樂進行了降維打擊,觀眾不斷流失,節目吸引力不斷下降,廣告收入直線式下滑。電視臺們的雞賊做法,看上去精明,實則是在電視行業下行的環境下一種捉襟見肘的選擇。
去年以來,“大IP+流量明星”的“IP劇模式”就已經日薄西山,《如懿傳》《天盛長歌》《贏天下》《橙紅年代》等接連遭遇滑鐵盧,都是開播前宣傳搞得轟轟烈烈,但是開播后要么了無動靜,要么慘淡收場,大眾對這種高度同質化、套路化的作品已經厭倦了。好不容易盼到年底,《知否》掀起了一些動靜,卻被如此一番操作,讓結局就這樣虎頭蛇尾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