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3 10:50 | 來源:未知 | 作者:趙琳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經歷了連續長達6年的虧損后,霸王集團2016年終于迎來翻身,實現扭虧為盈。
《證券日報》記者嘗試聯系霸王集團,但是記者向公司披露的投資者關系郵箱發去的采訪提綱被退回,電話也無人接聽。此后,記者多次撥打公司服務熱線,也都顯示忙線中。
有私募行業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霸王是港股市場眾多仙股之一,其隕落之快令人感到十分震驚,而今轉型歷時多年仍然毫無起色,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拳頭產品,市場定位不當,隨著品牌影響力下降,未來之路預計會更加艱難。”
霸王集團于2009年在港上市,市值一度逼近200億港元,在2010年遭遇“二惡烷”事件后一蹶不振,自2010年起連續虧損6年,合計虧損金額高達16.7億元。好不容易等到2016年和2017年實現盈利,卻在2018年再次陷入虧損。
公告顯示,集團2018年經營總收入有略微增加,但是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及包裝材料成本均有明顯幅度的增加。因應集團投資于推廣活動以繼續發展其網上銷售渠道,集團經網上銷售渠道的銷量于2018年度大幅上漲,因而集團產生的物流成本于同期亦相應增加。
事實上,霸王集團的業績不振在2018年上半年已初露端倪。其此前發布的半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總收入為1.26億元,同比增長17.6%;凈虧損1140萬元,2017年同期利潤為113.1萬元。對于經營虧損,公司方面的解釋為:銷售成本增加;其他收入相對減少,以及銷售及分銷開支上升。
不過,記者注意到,雖然霸王集團號稱“銷售及分銷開支上升”,但是近年來公司在產品市場拓展方面卻陷入困境。國內市場方面,霸王品牌的重點零售商一直在減少。2016年重點零售商尚有33個,到了2017年減少至21個,而在2018年上半年僅有9個;國際市場方面,霸王集團產品此前曾在印尼、澳大利亞、緬甸、委內瑞拉、澳門、阿聯酋等市場銷售,但是此后逐步退出上述市場,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產品僅在香港、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銷售。
隨著2018年業績出現虧損,霸王集團此前希望的“保持銷售回升增長,持續盈利的勢頭,讓行業人士、經銷商客戶以及渠道商感受到霸王品牌復蘇的信心與決心”的美好愿望也隨之落空。
回顧霸王集團品牌復蘇之路,用坎坷二字形容再恰當不過,而這其中,盲目多元化、不合時宜的推出多個新品成為“罪魁禍首”。在“二惡烷”事件發生后,霸王集團嘗試著開發新的領域以緩解經營壓力。2010年4月,公司推出霸王涼茶;2011年推出天然植物護膚系列產品“雪美人”;2013年推出洗衣液、霸王牙膏、高醫生洗手液;2016年推出高端嬰童洗護品牌“小霸王”產品……
每隔一兩年霸王都有新品問世,但是其中不少產品僅僅是曇花一現。2010年新推出的霸王涼茶到2013年7月1日就被終止;本草堂產品則在2017年底被公司列為淘汰對象,計劃通過網上銷售渠道、團購及員工購買方式清理現有庫存;雪美人2017年的銷售收入才5000元;小霸王2017年銷售收入也不過才257.2萬元。
在新產品無法帶來增量收入的同時,老產品的銷售收入增長也十分乏力。以追風和麗濤兩個品牌為例,2014年至2017年追風的銷售收入從3283.1萬元下降到1474.8萬元,降幅55%;麗濤則從1852.4萬元下降到1233.4萬元,降幅33.42%。
業績的不振帶來的是公司股價的節節走低,目前公司股價僅0.18港元/股,市值5.7億港元,與高峰時期有著天壤之別。這一市值在個人用品行業十家港股上市公司中排名墊底。一位長期跟蹤港股的研究員也對記者表示,“霸王市值太小,不在我們關注范圍內。”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