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勢洶洶”。12月3日,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渠道負責人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對銀行理財子公司開閘的消息,給出上述四個字的評語。
12月2日,銀保監會正式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意味著目前已超20萬億規模的銀行理財市場正式進入獨立子公司運作時代。自此之后,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擁有一張“超級牌照”, 整個大資管業受到強震影響,由于發行的產品和公募基金基本重合,公募基金公司不得不面臨巨大的挑戰。
三類資產受到的影響較大
“由于《管理辦法》是周末發布的,因此周一一大早開晨會的時候,我們就對目前的形勢進行了分析。從業務層面看,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建立將讓通道項目失去生存土壤,銀行債券委外業務預計也將隨時間大幅減少。但是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對于股混基金團隊的建設可能會較固收團隊晚一步,主動權益產品是基金公司的傳統優勢所在,可以差別化競爭,進一步加強這部分產品與銀行系的合作。另外,一些短期不建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將是下一步重點溝通的銀行客戶。然后從大的策略講,公司需要更加看重主動管理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以及對于新渠道、新客戶的持續開拓。”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根據基金業協會的數據: 截至2018年9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9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7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3家,保險資管公司2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13.36萬億元。
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認為,《管理辦法》對于公募基金的影響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基金銷售渠道中銀行代銷量將進一步下降。銀行代銷一直是基金公司及其他資管機構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2013年開始,隨著銀行非標產品的推行,代銷基金在銀行理財銷售結構中占比一直下降。截至2018年上半年,國內銀行代銷基金占整體理財產品銷售規模的比重已降至10%以下。受此影響,公募基金的銷售渠道逐漸轉向第三方平臺和直銷,銀行代銷占比從2007年的77%降至2018年的8%,伴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落地,銀行理財產品將進一步走向“自產自銷”,代銷公募基金的規模將進一步縮小。
其次公募基金固收產品的市場份額將遭受擠壓。目前,我國公募基金管理資產中約有80%份額涉及固定收益投資(貨幣基金68%、債券型基金0.1%、混合基金12%),由于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所占規模相對不高且主要以信用債為主,與銀行理財具有差異性。但主要以投向銀行定存、大額存單、央票等短期資產的貨幣基金,無論在收益率(集中于2%-3%區間)還是投資風格上,與銀行理財產品有著較強的替代性,而銀行本身長期作為此類投資的參與者,其在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資產(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占比約為六成。銀行理財子公司一旦發揮固收投資的資源優勢,并依托母公司在流動性管理上的支持,將直接替代公募基金同類產品的市場份額。
第三,銀行系資管通過延續非標投資優勢構建行業優勢地位。從銀行理財產品投向來看,2017年底,非標資產余額占比16.2%,僅次于債券。從2013年以來,銀行正是憑借非標投資的資源優勢,迅速做大理財規模。自資管新規以來,監管對非標業務的清理導致非標融資不斷縮減,但新規對銀行系投資非標的監管要求有所放松,僅要求全部理財產品投資于非標資產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不超過產品凈資產的35%(此前有對銀行母公司投資非標資產與金融機構資本凈額10%、上年總資產4%之間的限額要求)。因此,銀行理財子公司將來利用大股東的商業資源,延續其在非標理財業務上的優勢地位。
銀行系基金受沖擊更大
此前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銀行系基金在《管理辦法》的裹挾下,優勢變成劣勢。“對于投資者來說,肯定是好事。相當于大資管領域增加了合格的機構投資者,有利于解決普通投資人和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理財資產配置的需求。但是對銀行系基金公司來說則確實存在一定的麻煩,從目前來看業務基本上完全重合,而且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投資范圍似乎還更大一些,公募基金壓力其實還是比較大的,業務肯定會被分走一塊,但是多少,目前還不得知。我們是屬于銀行系基金,產品中以固定收益為主,此前母公司確實在銷售上給了不少關照,但一旦 ‘親兒子’下場挑戰,母公司給予我們渠道上的關照自然會大打折扣。公募基金目前的優勢在于發展了20年,本身積累的人才、制度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能持續多久,目前還不得而知。現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具體的差異要看未來公司開始運營以后說。”一家大型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s3.pfp.sina.net/ea/ad/0/9/e0335ea879307e6e4c2e613d26501ae7.jpg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楊慧敏認為:《管理辦法》對公募基金有一定的沖擊。特別是在資管發力較早的大行,如招行、工行等,一旦自己的理財子公司發展起來,銀行系公募基金將面臨與理財子公司共同競爭母行的資源,競爭壓力增加。這個競爭來自于客戶資源的競爭,也來自于渠道的競爭。此外在互聯網寶寶收益率持續下跌的形勢下,投資者或會轉向更為靈活的銀行T+0產品。這都會給公募基金以巨大的壓力。
不過公募基金公司并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北京某家以權益類產品為主的基金公司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于行情不給力,今年做權益的全都灰頭土臉,公司此前多次開會想要發展固收業務,沒想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剛開始沖擊不大,即使是大行,在權益投資方面也沒有完善的投研體系,可能更多的會尋求和公募基金的合作,對于基金公司反而是業務機會。 公司現在主要考慮未來能不能和理財子公司合作,例如理財子公司的FOF產品,公募基金可以提供自己的產品成為底層資產。 ”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合作只是公募基金單方面的愿望。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從今年9月份開始,已經有國有行、股份行和實力較強的城商行都開始發布招聘廣告,網羅權益類投資的基金經理,緣由不言自明。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