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變數危機來自比特幣這座“金山”。一旦規則改變,比特幣挖礦機或將成為廢鐵。
2018年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和億邦國際先后赴港遞交上市申請書,全球首批區塊鏈創業公司在未來可能會出現自2009年中本聰發明比特幣后的第一次上市潮。
與此同時,在二手電商平臺上,不少賣家在低價清理庫存,售賣全新的礦機。一些年初積壓的算力在10TH/s以上的新礦機,大多千元左右就可以交易,而部分小品牌的全新礦機售價甚至比多數二手礦機更便宜。
2017年,比特幣年漲幅高達13倍。這樣一座“金礦”,吸引了無數“淘金者”前來挖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挖到“金礦”,“淘金者”把裝備從普通電腦CPU升級成專業的礦機。
2018年1月2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辦工作領導小組下發文件,要求各地引導轄內企業有序退出“挖礦”業務,并定期報送工作進展。
根據通知文件,互金整治辦要求各地整治辦填報轄內“挖礦”企業有關情況。具體包括礦機數量、耗電情況等企業基本情況、營業收入、納稅情況等營收情況,以及執行電價、場租情況等享受優惠情況和環保、安檢情況。文件顯示,基于調查情況,各地整治辦需要綜合采取電價、土地、稅收和環保等措施,“引導相關企業有序退出”,并于1月10日前上報目前轄內“挖礦”企業基本情況及引導退出情況。
在接下來的20天里,比特幣2000億美元市值悄然蒸發,礦機生意也隨之走低。
2018年的“礦難”中,礦機是隨著虛擬貨幣一起掉價的。面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挖礦所需電力消耗、設備折舊、人工維護等費用的不斷攀升,他們的挖幣成本一度高出比特幣的市場價格。不知不覺之間,很多礦工挖不成虛擬幣,也賣不出舊礦機——只能守著一堆積了灰的鐵疙瘩暗自傷神。
在一家仍以礦機為主銷產品的檔口前,商家表示,所有礦機都打三折銷售。如果多拿幾臺,那么價格還可以繼續商量,需要的電源線、配件也可以多送幾套。去年上半年比特幣行情一片大好,在市場上掀起了一股挖礦熱,于是不少華強北商家都囤了不少品牌礦機、組裝礦機,想賣個好價錢,但沒想到今年初“礦難”之后,礦機銷量大減。
部分品牌礦機原價銷售都賣不動,最后也只能打折清倉。部分擁有攢機業務的商家,甚至將組裝礦機中的新配件,尤其是顯卡等拆零單賣。無論是去年盲目追高的虛擬幣投資者,投機取巧的比特幣礦工,還是盲目逐利的礦機商家,如今不僅成了“礦難”的受害者,也是“礦難”的推動者之一。對于礦工或是商家而言,賣出即將爛在自己手里的每一臺鐵疙瘩,都是減少投資損失唯一方式。
目前,比特幣的“金山”已挖去多半。今年4月底,Blockchain.info發布數據稱,目前已經開采了1700萬比特幣,只剩下400萬比特幣待開采,占比不及20%(注:比特幣恒定2100萬枚,總量遞減,開采成本遞增)。長遠來看,這是一道類似“資源消耗”的死題。
更大的變數危機來自比特幣這座“金山”。一旦規則改變,比特幣挖礦機或將成為廢鐵。
吳忌寒與Cobra的有關比特幣共識機制的爭論焦點在于:是繼續保持POW共識機制還是采用POW+POS新機制。一旦共識機制改變,比特大陸、嘉楠耘智與億邦國際的礦機設備將面臨失去效力的風險。
對此,嘉楠耘智在招股書中表示,目前的ASIC芯片是針對比特幣網絡所使用的POW共識機制而設計。如果未來比特幣源代碼管理員改變了網絡協議,且被社區采納,繼而出現分叉,這會對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比起炒幣的行情起伏不定,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的遙不知期,比特幣“挖礦”更像是一門已經擁有成型鏈條的生意。但隨著比特幣上演過山車行情,挖礦大軍日益龐大,監管風聲收緊,對于個體來說,進入這個市場淘金的難度和風險正在逐漸增大。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