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尚無此事項的計劃。” 針對外傳北京現代計劃轉移閑置產能一事,北京現代營銷策略部部長沈鵬9月25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近日,據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稱,北京現代在華市場銷量復蘇待機,為解決產能閑置問題,正計劃將在中國制造的汽車向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出口。
從2017年國內銷量遭遇滑鐵盧后,北京現代便進入了以價換量的“調整期”。 但“調整期”頭年銷量繼續下探,2018年前8個月北京現代總銷量為46萬余輛,同比不及去年低谷時期的銷量。
戰績“蕭條”導致產能閑置。據了解,北京現代目前共有五大整車工廠,合計產能165萬輛。關于產能閑置的具體情況,記者從官方求證未果。不過,記者按照北京現代年目標完成量和工廠開工時間粗略計算,2017年、2018年兩年的閑置產能或將達120萬輛。
在銷量繼續下探、產能閑置量增多的情況下,沈鵬雖明確表示,2018年“暫無”調整產能計劃,但稱四季度會有兩款新車上市。尚無產能轉移計劃、暫不調整產能,僅靠降價推新如何解決百萬閑置產能問題?
產能“包袱”越來越沉
北京現代產能閑置從2017年8月底重慶工廠投產便開始加碼。
2002年出現在中國市場的北京現代,依靠合資品牌中高性價比優勢,迅速贏得了市場青睞,成為韓系車明星品牌,曾在2013年~2016年連續年銷量過百萬輛。2015年北京現代開始擴充產能,生產工廠從北京向河北滄州、重慶工廠擴展,其中河北滄州工廠于2016年下半年投產。
2017年北京現代的年總產能已達135萬輛,但這一年北京現代遭遇了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市場打擊,銷量連續多月負增長,年目標從125萬輛緊急下調至80萬輛年,并實施降價策略試圖走量。
記者粗略計算,2017年北京現代實現全年銷量82萬輛。若拋去重慶工廠后幾個月貢獻的產能,以135萬輛年產能計算,2017年北京現代閑置產能或近50萬輛。
2018年是北京現代的“調整年”,繼續降價策略,同時加速推出新車刺激銷量。但從目前數據來看, 2018年前8個月北京現代的銷量走勢猶如低空過山車,效果不及預期,總銷量46萬余輛,同比不及去年低谷時期的銷量,其中7月全系車型總銷量僅約3萬輛,環比腰斬,創近十年單月銷量新低。
銷量承壓下,年銷目標也幾經調整。年初北京現代將2018年銷售目標設定為90萬輛,4月初調至95萬輛,9月中旬再次調回90萬輛。按照90萬輛計算,北京現代前8個月的總銷量僅約占總目標的一半,接下來4個月時間里北京現代背負44萬輛的銷量任務。依照目前表現情況,業內預估北京現代實現目標壓力巨大。
巨大壓力或許還來自閑置產能的繼續增加。就在2017年8月初緊急下調年目標的同時,北京現代的生產線反繼續擴充,彼時剛建成的重慶工廠于8月底投入生產。重慶工廠是北京現代的第五大工廠,規劃整車年產能可達30萬輛,發動機年產能達30萬臺。重慶工廠投產后,北京現代目前總產能達165萬輛。
記者粗略計算,即便北京現代能夠順利完成年銷售目標,今年年底,將可能增加70萬輛閑置產能, 2017年、2018年兩年總閑置產能或將達120萬輛。接受記者采訪時,沈鵬明確表示2018年“暫無”調整產能計劃。
產品力滯后
針對上述北京現代的市場表現,業內已有諸多分析,普遍認為北京現代現如今深陷銷量走跌、產能積壓困境,去年國際關系原因只是引爆點。北京現代副總經理、銷售本部副本部長樊京濤也曾表示,通過去年(2017年)的政治影響后,我們發現了很多內功不足的地方,我們需要夯實基礎工作。
汽車分析師封士明表示,在消費升級下,市場環境大變,上有一線合資品牌碾壓,下有自主品牌追趕,北京現代在品牌塑造、產品推新增質、營銷模式等本土化方面均較顯滯后。
其中,從乘聯會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出的外因是,自主品牌崛起、關稅下降合資品牌價格下探等正在削弱北京現代的高性價比優勢:2017年車企排行前十名依次是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一汽-大眾、上通五菱、東風日產、吉利汽車、長安汽車(7.280, 0.04, 0.55%)、長城汽車(7.870, 0.18, 2.34%)、長安福特、北京現代。北京現代被多家后來者碾壓。
內因則從業內反饋中表現出,北京現代“多代同堂”的銷售模式常遭詬病,諸多業內人士吐槽其新老款車同賣導致北京現代內部競爭,老車降價策略則折損相應產品在細分市場的品牌影響力。
但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從消費者角度考慮,多款同售的方式能滿足不同層級的消費群體的需求。汽車分析師鐘師便表示,“多代同堂”、降價只是一種銷售策略,北京現代的結癥不在于此。
鐘師認為,北京現代主要問題是產品力未能與市場需求同步,曾經熱賣的車型,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逐漸失去競爭力;產品推陳出新速度也未能跟上市場節奏。
何去何從?
不論何種原因,目前擺在北京現代面前的一道難題是,閑置的產能如何處置。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表示,產能閑置過高直接影響企業資金盤活率降低,給研發生產制造等方面帶來制約。一般情況下,去產能的途徑不外乎是實施有效措施提升產能利用率,或轉讓閑置產能,減少壓力。
按照北京現代的戰略,2018年是北京現代全新品牌戰略的落地年,北京現代稱將通過新產品、新技術、新營銷、新服務,全面喚醒品牌活力、提升智慧品牌形象,推動全年銷量目標達成。并通過“三縱三橫”戰略轉型,加速新品推出等措施,保證2019年到2020年回到歷史高點。據了解,2016年北京現代總銷售量116萬輛,達到歷史最高。
據記者了解,目前為止,除推出新車外,北京現代降價策略在持續沿用。但從今年前8個月銷量的增速來看,降價推新措施未達到快速提升產能利用率的目的。不過,北京現代計劃轉移閑置產能的消息于近期傳開。有外媒報道,韓國現代汽車計劃將其在中國制造的產品銷售到東南亞區域,以解決產能閑置的問題。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稱,“由于在中國市場銷量復蘇需要時間,現代汽車需要一個生存計劃。現代正在考慮向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出口中國制造的汽車,歐洲市場可能也是一個選擇項。”
根據各媒體報道的信息,上述轉移閑置產能的消息已通過北汽和現代雙方內部人士證實,但根據雙方表述,轉移一事或許正處考慮階段,具體計劃尚未敲定,將根據當地需求,最早于今年年底進行。
鐘師認為,在國內市場持續失守的情況下,向國外市場出口閑置產品是北京現代極有可能選擇,亦有利于其快速清減庫存的措施。
但針對此事,9月25日記者向沈鵬求證時,對方表示“目前尚無此事項的計劃。”
按照沈鵬的表述,接下來幾個月,北京現代將繼續推出新車。沈鵬稱,高性能魅力科技座駕 LAFESTA、第四代途勝在四季度即將上市。
有觀察人士表示,從市場信息來看,北京現代“不急不緩”,對閑置產能并未表現出過多擔憂。但市場關注的是,降價推新策略刺激銷量的效應,在琳瑯滿目的汽車市場,能持續多久?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