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 10:16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為應對業績壓力盲目擴張資管業務的國盛金控(14730,-002,-014%),已出現嚴重“后遺癥”。
國盛金控的核心平臺國盛證券,其旗下的資管平臺近日被爆出多個資管產品面臨兌付違約,引爆市場恐慌。一位券商業內人士指出,國盛資管多個資管計劃借款給經營不善的公司,無疑是“刀口舔血”,現在的局面是公司盲目擴張的“后遺癥”。
遺憾的是,盡管不惜投資瑕疵標的,國盛證券仍未能如愿完成2016年、2017年的業績承諾。更令人擔憂的是,國盛金控2018年一季度凈利潤凈利潤虧損1.10億元,更預計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下滑66.82%-33.64%,國盛證券2018年的業績承諾恐難達成。
對此,《證券日報》記者向國盛金控董秘辦發送采訪函,欲了解公司經營情況,但對方并未就具體問題做出回應。
國盛資管債券違約
近期,上市公司國盛金控的核心平臺國盛證券,其旗下的資管平臺國盛資管連踩多家上市公司“地雷”,多款資管計劃被爆出違約或面臨兌付風險。
2016年9月份設立的國盛資管神鷹100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通過方正東亞信托向上市公司龍力生物發放5筆貸款,共計2億元。據媒體報道,按照合同龍力生物應于2018年3月30日償還神鷹100號信托計劃第一期利息144.03萬元,但截至目前,龍力生物未履行上述付息義務,已構成貸款違約。
這不是國盛資管首次爆發債券違約,早在今年年初,國盛資管旗下的神鷹123號千山藥機(9.640, -0.21, -2.13%)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就已出現違約。按照合同約定,千山藥機應于2018年1月12日前支付利息223.39萬元,卻遲遲未能付息。國盛資管在公告中表示,千山藥機已構成貸款違約,“其逾期還款行為已對本集合計劃造成實質性損害”。
目前,國盛資管手中類似的資管計劃仍有不少。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5日,國盛資管旗下共有26只資管計劃。這些資產管理計劃主要投向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經穿透后,最終投向A股上市公司或征信類政府平臺。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上述產品中最終投向A股上市公司的資管計劃至少有9只。然而,這些資管計劃投向的上市公司中有多家經營不善,目前已深陷債務危機,此番被爆出違約風險的產品就在此列。
“都是同一批人做的風控,這種雷往往是一系列的。”一位從事券商行業多年的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已有至少2只產品出現違約,說明國盛資管風控不過關,同時期的產品恐怕都不樂觀”。
目前,除了已經出現違約的產品,國盛資管另外幾只產品投向的上市公司也陸續出現債務危機。
國盛資管神鷹91號集合資產管理共募資1.5億元,指定萬向信托給上市公司猛獅科技(8.290, -0.07, -0.84%)發放貸款。然而,猛獅科技經營不利,2017年凈利潤虧損1.72億元,創下歷史之最,恐無力償還貸款;國盛資管神鷹102號集合資產管理募資2億元,并指定萬向信托向天業股份發放貸款,2017年年底,天業股份出現資金鏈緊張的情況,已被多家銀行申請凍結資金;另外,國盛資管神鷹118號凱迪生態(4.990, 0.00, 0.00%)集合資產管理募集資金2億元,指定方正東亞信托設立向凱迪生物發放信托貸款。國盛資管在發布的公告中表示,凱迪生態中期票據違約、主體評級下降及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等事項,可能導致其對信托貸款的償還能力下降,從而對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造成損害。
為了解事件詳情,《證券日報》記者撥打國盛資管官方電話,但一直無人接聽。
業績承諾或難完成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國盛資管多個資管計劃借款給經營不善的公司,是“刀口舔血”,現在的局面是其盲目擴張的“后遺癥”。
而國盛資管蠻力擴張的背后,是母公司國盛證券沉重的業績對賭。
2016年,原A股上市公司華聲股份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公司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中江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江信托”)等9家單位持有的國盛證券100%股權。重組完成后,上市公司更名為“國盛金控”。
資料顯示,國盛證券控股國盛期貨、國盛資管、全鈺投資多個平臺,主要收入來自證券行業。根據交易雙方簽訂的業績承諾,原股東中江信托承諾,國盛證券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應分別不低于7.4億元、7.9億元及8.5億元。
為完成業績承諾,除了不斷提升自營業務收入,國盛證券近兩年大力發展資管業務。2016年,上市公司向國盛資管增資2億元,又于2017年向其提供10億元的擔保。資金投入效果顯著,2016年有數據可對比的13家券商資管子公司中,國盛證券資管子公司的凈利潤增幅排名第一,高達2199%。2017年,國盛資管營業收入增加138.31%,凈利潤增加77.55%。國盛金控2017年年報顯示,資管業務占國盛證券業務的比例從2016年的4.12%上升到9.24%,是僅次于經紀業務、證券自營和股票質押業務的第四大利潤來源,高于投資銀行業務的利潤。
事與愿違的是,盡管自營業務和資管業務持續擴張,但國盛證券的其它業務卻在下滑。國盛金控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經紀業務收入減少21.80%,投資銀行業務收入減少55.26%,國盛證券仍未能依靠國盛資管的業績增長完成業績承諾。公告顯示,國盛證券2016年、2017年實現扣非凈利潤分別6.08億元、6.43億元,業績承諾完成率僅82.19%、81.37%,均不足100%。
在年報中,國盛金控將業績不達預期歸因于2017年市場不景氣,然而,2018年市場波動加劇、資管新規又將沖擊資管業務,在這樣的局勢下,國盛證券2018年要完成8.5億元業績承諾,可謂“壓力山大”。
2018年上半年,國盛證券的成績仍然不理想。
自2017年6月30日出售線纜業務后,國盛證券已成為國盛金控主要利潤來源。公司一季報顯示,一季度國盛金控營業收入為3.13億元,同比減少45.98%,凈利潤虧損1.10億元,同比減少414.90%。更令人擔憂的是,國盛金控于一季報中又擲出一枚炸彈,稱公司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將下滑66.82%-33.64%,實現凈利潤或只有1.51億元。
對此,《證券日報》向國盛金控董秘辦發送采訪函,欲求證債券違約實情及了解公司經營情況。對方回復表示,公司將做好投資者溝通工作,并未就具體問題做出回應。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