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置地可能是最怕談規模的房企之一,至少表面上如此。
年報顯示,華潤置地2017年全年公司實現的銷售業績為1521.2億元,同比增長40.8%,超年初制定的全年目標26.8%,按規模排第十名。
華潤置地把2018年的銷售目標定為1830億元,甚至未及2000億元。媒體質疑,這樣的目標規模能否保住行業前十的地位,華潤置地董事會副主席唐勇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應,“有可能不夠,這不僅僅取決于華潤置地,也取決開發商的整體表現,年底見。”
這是央企華潤集團全力扶持的地產平臺,這一身份令華潤置地在融資擴張上獲得許多優勢,其年度加權平均融資成本僅為4.16%。但與同行相較,這手好牌打得不算漂亮。
唐勇對2017年的整體業績“還是很滿意的”。
華潤置地2017年年報顯示,全年綜合營業額為1185.9億港元,同比增長8.5%。其中,開發物業收入為1045.6億港元,年增長5.9%;包括購物中心、寫字樓、酒店業務在內,投資物業租金收入為87.8億港元,年增長21.1%;而來自建筑、裝修及其他方面的收入為52.45億港元。
年報指出,2017年,華潤置地堅持“2+X”的商業模式,推動產業基金、海外業務、長租公寓、產業小鎮、文化體育等創新業務的發展。
“2”是指開發物業和投資物業,至于“X”則是多元化的創新業務。
2009年,華潤置地提出了轉型思路,向“住宅開發+投資物業+客戶增值服務”的業務發展模式轉變,希望盡可能緊握客戶資源,以期變現。
客戶增值服務變成了多元化業務,2017年下半年來,華潤置地加快農業、醫療、科創等多元化業務的推進,找來騰訊、邁瑞等各自行業中的巨頭做盟友。
公司把希望寄托在多元化業務上,目的在于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但從來自建筑、裝修及其他方面的收入數據來看,目前這些多元化業務尚未能為公司收入、利潤作出顯著貢獻。
華潤置地的商業地產,即投資物業部分。“租金2019年會超過100億港元,無論是做長租公寓還是別的,10億級的租金收入不是容易的事。”言語中,華潤置地管理層對商業地產的表現是滿意的。
商業地產是華潤置地近年來發展的重心,作為持有型物業,是抵抗行業風險的重要資產。
華潤置地曾公開過商業地產的發展戰略,唐勇曾說,希望到2017年,商業地產單獨剝離的估值相當于一家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
2017年過去了,面對媒體對商業地產分拆上市的追問,華潤置地未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復。“假如分拆,如何體現股東價值、物業資產價值和未來增長,以及目前還有大量的商業項目沒有開業,開發所需要資金怎么體現,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復雜的,還沒研究出結果。”華潤置地管理層表示,對于物業管理,存在分拆上市的機會,公司在往這個方向部署,但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華潤置地2018年的銷售目標是1830億元。這個目標背后是華潤置地與一線開發商差距越來越遠,萬科、碧桂園(16.46, 0.20, 1.23%)、恒大等一線開發商的規模已經突破5000億。
華潤置地管理層表示:“華潤置地追求有質量的增長和(96.15, 0.05, 0.05%)高效的回報,我們的權益是比較高的,關于規模的可持續性還是要認真考慮的,看你要40億的50%還是20億的100%。”
合作拿地、合作開發,小股操盤,已經成為近年房企分擔運營風險,實現優勢互補的主要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流量金額的增加而權益金額的減少。
具體比例可參考中國指數院的監測數據:2017年,50家代表百億房企中,有38家采用合作拿地方式,權益拿地比例均值為86.1%,同比降低0.5個百分點。
但即便如此,依然改變不了這一輪房企規模競賽中,華潤置地失落的定局。這個解釋多少有些牽強附會。生怕引起其他房企不滿,華潤置地管理層表示:“這是我們的選擇,不是對別家公司有異議。”
唐勇表示:“戰略就是每家公司對自己的財務資源、對商業的理解,對自己的團隊做出的選擇,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道理。我們已經提早針對未來做出布局。”
華潤置地在年報中提出,2018年,聚焦規模增長、加快周轉,繼續擴大商業地產的規模,多元化創新,探索新的利潤增長點。這將是其今年一年的發展方向。
2017年,華潤置地增持64宗地,新增土儲計容面積為1196.6萬平方米,總地價為1044.7億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總土地儲備達4897.8萬平方米,一二線城市土地儲備占比為75%。
這些土儲的勢能將在未來2~3年的銷售額中有所體現,規模能否追趕上將系于此。
由于重倉一二線城市,雖然失去這輪三四線城市樓市爆發的機會,但華潤置地的毛利率相當亮麗,2017年全年綜合毛利潤率為40.3%,其中,開發物業毛利率由2016年同期的32.3%提升為39.8%,業界少有。
同樣為業界少有的是,華潤置地目前仍是一個沒有董事會主席的公司,這家公司的人事安排仍然神秘,未能公開透明地為投資者所了解。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